《印象汉正街——周国献、郁胜文摄影作品展》图说汉正街历史 历史之最图说历史

原载2015年9月2日“武汉板眼”微信公众号 。谢谢观看!
[作揖][作揖][作揖]
2015年8月29日上午10:00,由汉正街控股集团(武汉)地产有限公司主办、著名视觉评论家巩志明老师作序的《印象汉正街——周国献、郁胜文摄影作品展》在汉口汉江湾壹号成功展出 。应主办方的要求,同时展出了清代汉正街老地图和历史照片 。
清同治七年(1868年)汉正街地图
汉口汉阳原本一体,统称汉阳 。明成化十年(1474年),汉水(原称小河,见图下部)改道,将汉阳一分为二,汉水冲出了一个汉口,人们开始在汉水边修筑吊脚楼,形成河街 。当时,后湖水患严重,汉口人烟稀少 。明崇祯8年(1635年),汉阳通判袁焻(chàng)主持修筑了后湖堤,也叫做长堤,为了纪念袁通判,人们称它为袁公堤 。后湖水患得到治理后,汉口开始繁荣,由河街发展到正街,形成了汉口历史上最早的中心街道,汉口之正街,也就是现在的汉正街 。
太平天国时期,为了维护地区安宁,汉阳知府在袁公堤外修筑城墙和护城河,开城堡门8座,现在的地名居仁门、循礼门、大智门就是当年的城堡门 。汉口有了城堡之后,袁公堤失去防洪作用,居民开始在堤两边修建房屋,逐渐形成以堤身为轴线的几乎与汉正街平行的街市,这就是现在的长堤街 。
1907年,京汉铁路通车,铁路贯穿市区 。为适应城市发展,城墙被拆除,护城河也被逐段填平,就在城墙和护城河的地方,修起一条武汉当时最长的马路,称后城马路,成为武汉的主要交通干道 。北伐战争后,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将后城马路改为中山马路,1946年元旦正式定名中山大道 。
清末汉水与长江交汇处胜景(历史照片)
汉正街曾经有过非常繁荣的时代 。清诗云:“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霄明” 。据统计,清初汉江两岸汉正街一带泊船量常年达到2.4-2.5万艘次之多,一片繁荣景象 。
汉口开埠后,租界取代了汉正街的中心地位,汉正街逐步失去了往日的繁华,但汉正街在老武汉人的心中仍占据有特殊的地位 。如今,武汉市启动汉正街改造项目,汉正街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厚重的文化历史积淀,将厚积薄发,再铸辉煌 。
清末汉水与长江交汇处龙王庙码头胜景(历史照片)
清朝时,汉水汉正街一带有八个码头,交通的便利带来了汉正街的繁荣 。清代竹枝词云:“石填街道土填坡,八码头临一带河;瓦屋竹楼千万户,本乡人少异乡多 。”“廿里长街八码头,陆多车轿水多舟;若非江汉能容秽,渣滓倾来可断流 。”“茶庵直上通硚口,后市前街屋似鳞;此地从来无土著,九分商贾一分民 。”
清末汉正街旧影(历史照片)
明崇祯八年(1635年)汉口修筑袁公堤后,居民区迅速扩大,楼馆酒肆进一步发展,汉正街出现“北货南珍藏作窟,吴商蜀客到如家”的兴盛 。据统计,清宣统元年(1909年),汉口有茶馆250家,主要分布在汉正街一带 。民国22年(1933年),汉口茶馆已达1373家,是汉正街茶馆发展最兴旺的时期 。在汉正街居住的人家,不但常到茶馆去休闲或会客,而且户户都备有茶叶,以茗茶招待客人表示心意 。汉正街的茶馆主要开设在北侧热闹的地段,旧时的新安市场附近及观音阁周围,茶馆、茶楼、茶社、茶坊比比皆是 。在上图右侧可以看到茶庄一溜排开,盛况空前 。
据叶调元《汉口竹枝词》记载,“无数茶坊列市圜,早晨开店夜深关;粗茶莫怪人争嗑,半是丝弦半局班 。”说明那时茶馆之多,茶座之俏,是民间艺人弹唱小曲、借以谋生的场所,更是南来北往的商客喝茶、歇息、聊天的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