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汉正街——周国献、郁胜文摄影作品展》图说汉正街历史 历史之最图说历史( 四 )


清代户部规定:湖北、湖南两省淮盐,都在汉口分销 。清代咸丰年间,官府“淮盐局”就设在这一带,不少贩卖淮盐的商人为了办事方便,也多在此集居,淮盐巷因此得名 。“淮盐公所”是淮盐商人的协会组织 。
清代竹枝词云:“上街盐店本钱饶,宅第重深巷一条;盐价凭提盐课现,万般生意让他骄 。”“一包盐赚几厘钱,积少成多累万千;若是客帮无倒账,盐行生意是神仙 。”可见当年盐商生意的火爆 。
汉正街淮盐巷2号原淮盐公所二楼的窗饰(周国献 摄)
汉正街淮盐巷2号淮盐公所旧址的柱头,威严中不失典雅(周国献 摄)
汉正街敦仁里18号,破败的楼梯仍可窥见当年的奢华(周国献 摄)
汉正街花翎巷10号鲍述善堂的墙角地界(周国献 摄)
汉正街老街巷的老式路牌凝固了几多历史,留存了几多记忆(周国献 摄)
1988年以前,汉正街的大街小巷多达三百多条 。随着城市的发展,很多老街老巷都消失了 。这是汉正街一带的老式路牌,其他地方已经很少见到了 。汉正街东片的老式路牌,包括广福二巷、广福三巷、广福四巷、恒源里、板厂街、板厂一巷、板厂二巷、全记巷、宝庆三街、宝庆一巷、宝庆四巷、同兴巷、新河巷、汉瀛巷、谦善里等都已经拆除了 。
当初,汉正街一带的街名多半与商铺有关,如芦苇巷、草纸街,以及上图的板厂街、板厂一巷、板厂二巷、药帮三巷、五彩三巷(扎纸人纸马)等 。清代竹枝词云:“街名一半店名呼,芦苇稀稀草纸粗;一事令人惆怅甚,美人街上美人无 。”
昔日雪后银装素裹的汉正街东片(周国献 摄)
汉正街淮盐巷一带全景图 。淮盐巷曾是老汉口的盐商聚集地(周国献摄)
汉口淮盐运销的来历,最早要追溯到明代 。明万历四十五年(1616年),建立了商人垄断公盐运销的制度,即所谓“纲法”,由商人运销的盐使叫“纲盐” 。据《汉阳县志》记载:万历初年,盐商的巨大盐船在许多小郡无法停泊,便“群聚武昌之金沙洲,此汉口盐行之始也” 。
清代户部规定:湖北、湖南两省淮盐,都在汉口分销 。因此,汉口的“盐务一事,便甲于天下,十五省中,亦未有可与匹者”(乾隆年刊《汉阳府志》) 。同时,在淮盐巷附近的武圣庙设立“督销淮盐局” 。淮盐商人的组织“淮盐公所”也设在巷口,许多盐商在此居住和从事交易活动,盛极一时 。清代淮盐的经销采取额派制度,即通过官府给盐商发行所谓的“引凭”,每“引”可贩盐364斤 。为方便运输,每引又可“解作四十四包,包重八斤四两” 。雍正、乾隆年间,湖北额派淮盐557092引,后又加至559618引,合二亿三百多万斤 。
因为汉水沿汉正街一带的码头便于停靠大型盐船,从此,淮南纲盐就由长江船运至汉口停集,然后再分销湖北省各州县口岸 。汉口的淮盐经销业务,逐年不断兴旺 。淮盐巷因地处汉正街中段,又靠近汉水的各大码头,很自然成为淮盐贸易中心 。汉口盐业在嘉庆、道光年间更是盛极一时,至咸丰元年(1851年),运销淮盐达4亿斤,各地盐商纷纷集居汉口,形成“十里通津驻盐艘”的盛况 。
【相关链接】:《印象汉正街——周国献、郁胜文摄影作品展》在武汉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