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国相王是什么意思?五国相王是哪五个国家?

五国相王,指的是战国中期五个主要诸侯国互相承认对方君主王位的事件,该事件标志着周王权威的彻底消失 。
战国早期,各诸侯国之中仅有楚国、越国及后来的魏国僭越称王 。
前334年,魏惠王因屡败于齐国和秦国,霸业丧失,为求遏止秦国扩张,在惠施的谋划下,主动率领韩国等国的国君,前往徐拜见齐威王,双方互相承认对方的王位,史称徐州相王 。
徐州相王引起了秦、楚等传统大国的敌意 。楚国立即出兵攻打齐国徐州,希望齐国取消王号 。
前325年,秦惠文王也自立为王,同年,魏惠王尊韩宣惠王为王 。一时各国不论大小纷纷称王,其中甚至包括中山国、宋国等当时的二流国家 。
前323年,在公孙衍的斡旋下,魏国、韩国、赵国、燕国和中山国结成联盟,各国国君均称王,以对抗秦、齐、楚等大国 。齐国对于中山国的王号不满,曾试图联合燕国、赵国攻击中山国以迫使其去王号 。各国之中,独有赵武灵王认为赵国实际上没有称王的实力,所以在国内未采用王号,仅称“君” 。
简言之,魏惠王、齐威王订立了同盟条约,相互尊对方为王,这以后各国纷纷称王(僭越称王,无视周王的权威 。之前各国都是诸侯国,只有周天子可以称王),史称“徐州相王” 。所以战国中后期的君主的谥号都是XX王,而之前的谥号都是XX公、XX侯,如齐桓公、晋文公、魏文侯、韩昭侯、秦孝公等等 。(吴、越、楚三国春秋时期已称王)
主要内容
战国时期魏、赵、韩、燕、中山五国君主相互称王的事件 。前325年,秦惠文君继魏、齐之后自称王 。同年,魏惠王为拉拢韩国而尊韩威侯为王,即韩宣惠王 。魏惠王、韩宣惠王带了太子入朝于赵,和赵交好关系 。齐国对赵不满,派田朌率军攻赵,获胜 。见到齐国势力强盛,魏惠王屈节请求和齐威王和会 。
前324年魏惠王、韩宣惠王和齐威王会于平阿,翌年,魏惠王和齐威王会于甄 。为对付秦的连横策略,出任魏将的公孙衍于前323年发起“五国相王”,请魏、韩、赵、燕、中山相互称王,其目的是贯彻合纵的策略,试图以此联合五国的力量与秦、齐、楚等大国对抗 。从这年起,赵、燕、中山三国君主开始称王 。大国对“五国相王”取敌视态度,齐国曾以中山国小为借口,欲联合魏、赵、燕三国迫使中山君废除王号,但没有成功 。
徐州相王以后,齐国对魏国停止了进攻,但西边的秦国却并不由此而停止攻魏 。商鞅变法后,秦国国力大增,魏国则是阻挡它进一步向东发展的一道屏障,所以秦视魏为"腹心疾"①,因而不停地攻魏 。
秦惠文王五年(公元前333年),任用魏国人公孙衍为大良造 。魏国为了与秦结好,把阴晋(今陕西华县东)献给秦,秦把它改名为宁秦 。
次年,公孙衍在雕阴(今陕西甘泉县南)打败魏军,将军龙贾被俘,消灭魏军8万 。秦惠文王九年,秦军渡过黄河,攻占了魏国的皮氏(今山西河津县西)、汾阴(今山西万荣县西)、焦(今河南三门峡市西南)、曲沃(今山西闻喜县西)等地① 。秦惠王十年以张仪为相,是年张仪同公子华攻占魏蒲阳 。
接着张仪又劝说秦惠王将蒲阳与焦、曲沃归还给魏国,并让秦公子繇为"质"到魏国,以与魏修好 。张仪与魏的和好措施,是放长线钓大鱼 。不久张仪就往魏国劝说魏惠王对秦"不可以无礼" 。于是"魏因入上郡、少梁,谢秦惠王"② 。
魏上郡辖15县,地在今陕北洛川、延安一带 。少梁即今陕西韩城县,为河西重镇 。秦国夺得魏河西、上郡700里地,并攻占河东魏国一些地区,这就使秦、魏的力量对比发生根本变化,魏国所依凭的河山之险也大部丧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