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黄牛”抢了你几张票?“买不到”的演出票都去哪儿了? 中国之最演唱会门票( 二 )


一场演唱会,最基本的利益关系,就是主办方和演艺方,主办发搭台邀请演艺方合作,同时“吆喝卖票”,因为票房收入是主办方的主要经济来源,所以控制票源和销售格外重要 。那么,我们为什么抢不到票呢?因为发行的票量有限 。两个因素,场地和预留 。
场地因素很好理解,体育场或体育馆就那么大,容纳的座位有限;还有一个因素,就是一部分票会被作为工作票预留,不进行公开销售 。
2023年4月,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发布《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演出市场管理规范演出市场秩序的通知》,第五条明确表示“督促演出举办单位、演出票务经营单位面向市场公开销售的营业性演出门票数量,不得低于核准观众数量的70%” 。所以,我们看到,非公开销售的门票有30%,这一般是为服务保障岗位的工作人员留出的“工作票” 。
从“外挂”到“代拍”
“黄牛”如何抢到票?
以往站在演出场馆门口偷偷倒票不同,如今“黄牛”们的业务早已从线下转移到线上 。他们都有哪些操作方式呢?
首先,70%的可售票,主办方一般会将其分配至“票务代理”,除了大麦、纷玩岛、猫眼三家官方授权票务平台外,还有二级、三级甚至四级票务代理 。那么,黄牛怎么抢到票的呢?说是“黄牛”,更多的是“代抢”,也可以称其为“抢手” 。观众将自己的账号和身份信息提前给到抢手,抢手在开票网站上帮忙抢票,但不保证一定成功 。
还有一类“黄牛”研发了抢票外挂,可以在售票开启的第一时间抢到票,甚至形成了较完整的抢票产业链 。但是因为用的是黄牛们的身份信息,所以这时候,“票务转赠”的情况就出现了 。也就是无法观看演出的购票人,通过官方购票平台将自己购买的门票转让给其他观众,同时修改观演人信息 。平台设置这项功能的初衷,是为了给因有事无法到场的购票人提供便利 。但这就给了“黄牛”可乘之机,“黄牛”抢到票后,再利用平台可以转赠的规则,将票加价卖给真正想观看演出的人 。
如何监管“黄牛”?
官方售票平台可以屏蔽黄牛的“外挂”吗?如果黄牛雇人“代抢”,那平台怎么甄别呢?
采访人员通过调查发现,近年来,一些“黄牛”研发了专门用于抢票的程序脚本和软件,就是俗称的“外挂”,以便大幅度提升在官方售票渠道的抢票成功率 。
采访人员登录相关社交媒体平台发现,有用户发帖展示使用“程序脚本”的抢票流程,并表示可以提供“服务” 。
采访人员调查发现,“黄牛”囤积到可用于转赠的门票之后,会立即在相关社交平台以“现票预定”的名义寻找买家,进行溢价转售,倒卖完成后,再通过官方售票平台的“转赠功能”,修改观演人信息,将门票转赠给“溢价购票人”,完成交易 。
按照文旅部门的监管要求,官方售票平台应以科技手段反制“恶意软件刷票”现象 。采访人员了解到,一些平台已经在用科技手段反制 。
某票务平台安全部业务风控负责人 谢威力:目前主要通过流量清洗技术,对用户的下单请求能做到实时识别,判断他是不是一个真实的用户,还是一个机器的行为 。我们针对使用恶意软件刷票的拦截率达到了99% 。
除了“外挂”抢票,还有不少票务“黄牛”雇用大量“真人代拍”,通过官方票务平台抢票,囤积票源 。一些长期招收“代拍、代抢”人员的招聘信息也充斥在各类互联网平台 。若遇到对实名制要求较高的场次或热门演唱会,“黄牛”则会预先收取消费者的定金,部分消费者冒着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提供个人账号和身份信息便于 “黄牛” 实施“代抢” 。因为真人代抢的购票行为与正常购票行为一致,因此系统很难做出精准甄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