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蜀汉诸葛亮的北伐的:一场争权夺利的阴谋( 七 )


这就是蒋琬那场别出心裁、独辟蹊径的“东伐”背后的真相 。
姜维的另类史
延熙十六年正月新春佳节,蜀汉政权第三任执政者费祎在其驻地汉寿(即葭萌关,位于今天四川省广元市昭化镇境内)刘备将其更名为汉寿,与关羽的汉寿亭侯中的汉寿异地同名)举行“岁首大会”,大宴群臣,同僚共欢 。席间费祎“欢饮沈醉”,不意被出席宴会的一个叫郭循的人“手刃”刺杀,当场身亡 。
对于蜀汉政权而言,费祎之死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自诸葛亮频繁北伐耗空国力之后,蒋琬当政13年,费祎当政六年,均未再大规模地对魏用兵,蜀汉政权获得了一段相当难得的休养生息之机 。费祎死后,姜维当政的前五年,岁岁兴军,年年用兵,刚刚积蓄起来的有限的一点国力又被瞬间耗空 。可以这么讲,费祎之死,意味着蜀汉政权内部鸽派势力的下台和鹰派势力的登场 。虽然不能偏执地将亡国之责加在姜维的穷兵黩武上面,但是姜维执政后的频频北伐,的确加速了蜀汉政权的灭亡,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
令人疑惑的是:郭循为什么要刺杀费祎?
郭循并非蜀人,而是魏国凉州西平人 。一次蜀军寇掠西平,郭循作为战利品被带回了蜀国 。所以史书对他的身份的定位是“魏降人” 。对于郭循此举,曹魏方面下达过一份诏书予以褒奖,并且恩及其留在魏国的后人 。诏书是这么说的:“已故中郎西平人郭修(即郭循),品行高尚,百折不回 。之前蜀将姜维寇掠西平郡,郭修遭到掳略……郭修于大庭广众之下刺杀费祎,其勇超过聂政,其功胜于介子,真可谓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之人 。追加褒奖和恩宠,是为了表扬忠义之士;赏赐爵禄延及后嗣,是为了奖劝将来之人 。特下诏追封郭修为长乐乡侯,食邑千户,追谥为威侯;令其子袭爵,再加拜为奉车都尉;赐银千两,绢千匹,以光荣恩宠存者与亡魂,使其永垂后世 。”
乍然读来,似乎郭循受到了曹魏方面的指使 。其实不然,最明显的证据就是:郭循刺杀费祎是在正月,而曹魏方面下诏褒奖却是在八月 。蜀汉执政者的死讯属于当时的重大“国际事件”,曹魏方面应该很快就得到了消息,不可能8个月之后才知晓 。倘若郭循是曹魏方面派来的刺客,费祎死讯一到,曹魏方面的褒奖诏书就应该随即下达,不可能拖延半年之久 。
实际上,对于费祎之死背后的谜底,陈寿虽未明言,但却也为我们留下了一丝线索 。在其亲笔一字一句撰写的《蜀书·姜维传》中,有这样的记载:“(姜)维自以练西方风俗,兼负其才武,欲诱诸羌、胡以为羽翼,谓自陇以西可断而有也 。每欲兴军大举,费祎常裁制不从,与其兵不过万人 。”“十六年春,祎卒 。夏,维率数万人出……”
姜维在费祎的制裁下郁郁不得志,率万人也不能 。费祎刚死,姜维就如鸟出笼、如虎进山,率军大出 。这种前后对比带着强烈的含沙射影的意味,很容易让人将费祎之死和姜维联系起来,但又并不能切实证明姜维和费祎之死有关系 。自来史家撰史,最忌讳这种容易引人误解、模棱两可的笔法 。如果确有其事,不妨直书;倘若并无其事或者仅仅心存疑惑,则不妨略过 。陈寿素有良史之名,他如此记载,必有原因 。
原因其实很简单,两个字:回护 。陈寿必须替姜维回护 。
我们考察陈寿的生平,结果发现:仕蜀期间,陈寿曾经担任过卫将军主簿之职(《晋书·陈寿传》) 。卫将军之职历来仅设员一人,属第二品,位亚三司 。蜀国设立此职始于刘禅延熙十年(247年),姜维首任,至延熙十九年姜维升任大将军为止 。此后缺员四年,景耀四年(263年),复授诸葛瞻此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