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蜀汉诸葛亮的北伐的:一场争权夺利的阴谋( 四 )


从安排杨仪率军后撤,到将其打扮成自己最热门的继承人人选,这一切都不是诸葛亮病糊涂了之后的失策;相反,这是他刻意所设的一个局,为魏延所设的一个死局 。
第一,诸葛亮召集杨仪、费祎、姜维三人商讨自己死后的退军事宜时,没有通知魏延 。魏延身为北伐大军的前锋大将,理应参加这样重大的会议 。当时魏延的前锋大营仅仅“出亮营十里” 。策马往来,十里地其实最多不过二十分钟的时间 。如此短暂的距离,却不通知魏延参加,岂不可疑?
第二,如果诸葛亮有意保全魏延,寻求蜀军的团结,那么他应该选择杨仪之外的其他人作为统帅三军回撤的人选 。丞相府司马费祎、丞相府参军姜维均可胜任 。尤其是费祎,此人在魏、杨二人之间斡旋多年,用他为统帅,自然可以同时兼顾到魏、杨二人的情绪,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 。但诸葛亮指定的却是这三人中间最不合适的人选:杨仪 。
第三,临死之前,诸葛亮早就把密表送到了刘禅手中,指定蒋琬为自己的继承人 。但退军之际,军中以及社会上却到处流传着杨仪最有可能是诸葛亮指定的继任执政者的消息,而且杨仪自己也对此深信不疑 。领军顺利撤回汉中,诛讨了魏延之后,杨仪满怀希望地等待着朝廷送来聘书,让自己“代亮秉政” 。当最后的结果是仅得一中军师虚职的时候,杨仪变得极其愤怒,“怨愤形于声色,叹咤之音发於五内” 。这些连杨仪本人都深信不疑的流言是偶然出现的吗?
第四,杨仪的怨愤之言中有这样一句:“往者丞相亡没之际,吾若举军以就魏氏,处世宁当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复及 。”话中的“魏氏”有两种解释:一种说法认为指的是曹魏,一种说法指的是魏延 。其实当是魏延无疑 。若指曹魏的话,应当称之为“曹氏”或者“魏国”、“魏廷”,不应当不伦不类地称之为“魏氏” 。杨仪此言隐隐约约泄露了一个重大的天机:当时确实存在着一个设计魏延的计划 。
第五,陈寿似轻似重地记了这么一笔:“(诸葛亮交待)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 。”似乎当时诸葛亮已经预料到了魏延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魏延这样的反应难道不正是诸葛亮所一直设局寻求的吗?
诸葛亮如此费尽心机设计逼反魏延的目的,就是为了有一个正当的理由除掉魏延 。除掉魏延的动机很明显:诸葛亮死后,魏延将成为蜀汉集团内部最大的元老,而且魏延本人又确实有大将之才 。名位寡微的蒋琬继任自己执政,必然无法驾驭魏延这类人物;魏延也素来好立功名,不会甘心完全听命于蒋琬的节度,此人在诸葛亮死后,必将成为引发蜀汉集团内部动荡的一大隐患 。诸葛亮治蜀,从来将政局的稳定摆在第一位,对于这样的隐患,从来都是坚决消除 。昔日劝杀刘封、彭羕时有着这方面的考虑,如今除掉魏延,也是出于同样的理由 。
建兴十二年,诸葛亮去世,魏延兵败身死,随后接过其执政接力棒的,先后是蒋琬和费祎;接过其北伐接力棒的,则是姜维 。
蒋琬东伐
蒋琬自建兴十二年以尚书令身份总理国事,至延熙九年(246年)去世,执掌蜀汉政权达13年之久 。这段时间蜀国极少兴兵,主要致力于经济恢复和百姓的休养生息 。延熙六年十月,蒋琬似乎认为蜀国国力已经有所恢复,再次伐魏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将行营自汉中迁至涪县(今四川省绵阳市) 。在此修缮城池,大造舟船 。
据《三国志·蜀书·蒋琬传》记载:蒋琬认为诸葛亮数出秦川,道路艰险,粮运难继,故而多次劳而无功,所以不如另辟蹊径,顺汉、沔二水东下,袭取东三郡(西城、上庸、房陵),进窥荆襄 。蒋琬这一伐魏计划,兵锋东指,故而被称之为“东伐计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