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蜀汉诸葛亮的北伐的:一场争权夺利的阴谋( 八 )


充分的证据表明,陈寿所担任的是卫将军姜维的主簿,而非诸葛瞻 。第一,据《晋书·陈寿传》记载,诸葛瞻一向轻视陈寿,不可能征辟陈寿做自己的主簿;第二,景耀年间黄皓专权已久,“大臣皆曲意附之,寿独不为之屈,由是屡被谴黜”,陈寿仕蜀的最高官职是六品黄门侍郎,若其景耀四年尚为八品卫将军主簿,是不可能在此期间升至六品的,相反,他会遭到黄皓的打击而贬官;第三,陈寿在做了卫将军主簿之后,又担任过东观秘书郎、散骑黄门侍郎等职,景耀四年距离蜀汉灭亡仅仅两年,陈寿怎么可能仕途得意、连续3次升迁呢?
“故吏”对于“旧主”的感恩和忠诚,这在当时是一种被世人普遍认可和推崇的社会道德 。臧洪身为张超的“故吏”,不惜为之去死;蔡邕身为董卓的“故吏”,也不惜冒天下之大不韪,为其死大哭一场,最终也搭上了自己的性命 。如此我们就更加清楚了:身为姜维“故吏”的陈寿,自然没有任何理由诬蔑姜维;相反,对于《姜维传》,陈寿必然较其他传记要更为用心地去撰写 。所以,在《姜维传》中出现上述这么一段含沙射影的记载,绝非偶然,必有深意 。
而且,费祎遇刺前后的相当长时间里,陈寿终日在姜维身边工作,他知道事情的真相也丝毫不足为奇 。
除此之外,刺杀费祎的幕后指使者是姜维这个论断,还有一些别的佐证:
第一,郭循进入蜀国极其偶然 。魏国不可能知晓蜀军将至何处掳掠,自然无法安排郭循早早地埋伏在西平等待时机被俘入蜀 。
第二,《傅子》记载:“(姜)维为人好立功名,阴养死士,不修布衣之业 。”姜维既有豢养“死士”的兴趣,而最初俘虏郭循的人又正是姜维,自然他最有机会将郭循纳入自己麾下,使其成为自己众多“死士”中的一员 。
第三,据《魏氏春秋》记载,郭循刺杀费祎的时候,已经官至左将军,也正因为如此,他才有资格出席费祎的“岁首大会” 。一个降俘要想在短短的时间里骤然升到如此显赫的地位,在蜀国没有一个强大的后台是做不到的 。蜀主刘禅又是昏庸之辈,不可能做出量才破格提拔之事 。当时具备这样强大的后台资格的,除了大将军费祎,就只剩下了卫将军姜维 。
第四,郭循的“魏降人”的身份最适合刺杀费祎 。事后,姜维等人大可将责任全部推给曹魏集团 。而魏国延缓了半年多时间才下诏褒奖郭循,而且还将郭循之名误写为郭修,可见他们是在事后很久才打听到此事的,而且道听途说,并不完全准确 。
费祎死后,姜维畅意自为,连续5年时间里五次北伐,结果自然是劳而无功,虚耗国力,蜀汉覆灭的速度无形中坠落得越来越快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