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愤青太监寇连材为国拼死上折斥慈禧

钱穆先生根据他多年治中国史的心得,在《中国历史研究法》里有过这样的结论:“中国历史人物,似乎衰乱世更多过了治盛世,又且强过了治盛世 。”
证之以史实,则钱穆的这个观点大抵是不错的 。以同是衰乱之世的晚清时期为例,在这个沧海横流、被李鸿章等形容为“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大时代,其所涌现出的对于后代历史进程发生过重大影响的人物明显比道光朝以前要“多且强” 。
庙堂和江湖之上的诸多闻人这里暂且不论 。即使是这个时期身居宫中的太监们,竟然也能随手举出几个有名的来 。其中,像李莲英、安德海乃至小德张之辈,已被小说戏剧演绎得淋漓尽致了 。但有的也还不太著名 。比如,那个“晚清时期太监群里的异类”,堪称现今“愤青”鼻祖的寇连材就是如此 。




慈禧的梳头太监
这是不用想也能明白的道理:即中国历朝历代的太监无论显达的还是默默无闻的,其背后都有一笔血泪账,正应了中国最后一位去世的太监孙耀庭在世时的感慨:“做太监苦啊 。”寇连材也是如此 。从某种角度上说,宫中的生活的确很富足,整天锦衣玉食、花天酒地 。但那是对主子而言的,至于处在奴才地位的太监的日子,完全可用暗无天日来形容 。在这样的一个勾心斗角、见不得天日的风暴眼里要平安生活下去,都是个问题,更不用说是出人头地,获得主子的欣赏而一跃成为名宦官了 。这种特殊的环境决定了要做一名显达的太监,不光要有心计,也要有点才气和运气 。
在晚清宫廷里炙手可热的李莲英就是如此 。为了掌握一个为慈禧所喜欢的新式发型,他甚至跑到“八大胡同”里去做卧底,苦练了很长一段时间,可谓用尽心血 。而且,光有过硬的伺候人的技术还不行,还要会说话,会看眼色,这样才能左右逢源,做成一个真正的“不倒翁” 。
像慈禧的另一个心腹太监安德海就不行 。因为过于张狂孟浪,终于在出差到济南之时,被山东巡抚丁宝桢先斩后奏,杀掉了事 。慈禧虽然心疼不已,但疆臣和太监孰轻孰重,这个简单的道理她还是能够分得清,所以最后只好吃个哑巴亏拉倒 。应该说,从做太监的起点来看,寇连材的牌运并不算差 。他于光绪十七年(1891年)自阉入宫,一进宫门就获得了和当年的李莲英一样的好差事———给慈禧做梳头太监 。能够直接为这位中国最有权势的女人服务,决定了寇连材在宫中的命运不会差到哪里去 。果然,由于“侍西后久,颇得力”,其后,寇连材一度充任奏事处太监 。据《凌霄一士随笔》说:“此差颇优,每年有二三千金进项 。”而《清朝野史大观》则说:“(寇连材)侍西后久,太后深倚之 。因派令伺候皇上,实则使之监督行止,侦探近事也 。”从这些文字看来,寇连材当年曾经是慈禧身边的红人之一,应是事实 。
但就是这样一个红人,最后却和安德海一样死于非命,不得善终 。当然,他的死于非命和安德海的“皆曰可杀”不一样,明显带有几分英雄主义色彩,并且很有几分“名垂青史”的意思 。
一道“无厘头”的折子
那么,寇连材是如何惹祸的呢?话头要从那场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进程的甲午之战说起 。
【晚清愤青太监寇连材为国拼死上折斥慈禧】1894年7月到1895年4月,在短短不到10个月的时间内,堂堂天朝上国竟然败给了他一向瞧不起的东洋倭寇!这对清朝上至庙堂下到民间的刺激是十分巨大的 。虽然此前天朝在英国、法国、俄罗斯那里吃了不少的亏,割地赔款,委曲求全,昔日的威风尽皆失去 。但那总归是非我族类的西方人,在亚洲这一亩三分地里,清廷自以为还是响当当的老大,是领袖亚洲的盟主 。可是,这个神话竟然被小日本就这么轻易地打破了 。在大洋上,号称“远东第一”的北洋舰队折戟沉沙,最后乖乖地投降了事;在朝鲜和东北地区,向称勇猛的淮军更是不堪一击,步步败退;而在外交上,虽有李鸿章折冲调和,无奈“弱国无外交”,列强信誓旦旦之后还是愿意站在边上看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