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最后的大战:吴三桂遭明末猛将三层伏击( 二 )


主意打定 , 大军翻过了山岭 , 李定国便下令在岭后橄榄坡扎营 。考虑到磨盘山距腾越太近 , 为防万一 , 李定国又派人请永历及大本营不要停留 , 继续后撤到边界之外 。然后 , 从容布阵 , 准备在这儿跟清军练练 , 一洗耻辱 。李定国实在不愧战神之名 。他的埋伏圈设置得既精致 , 又密不透风 。
他因地制宜 , 设栅数重 , 安下三道伏兵;以泰安伯窦民望部为“初伏”;广昌侯高文贵部为“二伏”;总兵王玺为“三伏” 。每一道埋伏 , 设伏兵二千 , 总设伏兵六千 。约定在清军全部进入了三伏后 , 发号炮为令 , 三伏并发 , 首尾横击 , 必无一骑逃脱 。三道伏兵设于前 , 橄榄坡大营“炊事伏 , 令毋见烟火” 。(邵廷采:《西南纪事》 , 卷10)李定国对这次伏击战相当有信心 。这信心不单单来自对自己士兵作战能力的估计 , 还来自于自己的设伏艺术 , 当然 , 最主要的 , 是他摸准了尾随清兵累胜后的贪功心理 。
正是主客观方方面面的情况综合在一起分析透了 , 他才神色怡然地坐镇中军 , 静候佳音 。然而 , 人算不如天算 , 可恶可恨的内奸卢桂生把李定国的伏击计给卖了!窦民望部所设的“初伏”伏兵因为没有出战号令 , 只能死死伏定在草丛中 , 任凭清军的枪炮与箭矢袭击 , 无数士兵 , 悄无声息地死去 。窦民望本来还想再等待 , 但眼见部众伤亡惨重 , 且清军已经停止了前进 , 不得已 , 发炮出战 。
其时 , 吴三桂军只在明军“初伏”的伏击圈内 , 而负责“初伏”的明军已在清军先前的炮火和箭雨中减员殆半 , “二伏”、“三伏”的明兵也只得次第发炮 , 冲出搏杀 。于是 , 好好的伏击战被迫演变为短刀相接的肉搏战 , 双方刀起枪落 , 你来我往 , 血肉横飞 , 杀声震地 , 霎时 , 尸“如堵墙” 。窦民望乃是明军中出了名的悍将 , 每临阵 , 必饮酒数升 , 杀得性起 , 就会将身上的兜鍪脱掉 , 活脱脱的猛张飞再世 。这次 , 在领命设伏时 , 他豪气万分地说:“我姓窦 , 而山名磨盘 , 天下有豆入磨而不腐者乎?今日是我死日也!”此刻 , 他口中狂呼杀鞑子 , 手上不停 , 挥刀奋击 , 如同砍瓜切菜 , 手刃百余人 , 凶悍异常 。忽被流弹击中 , 血流如注 , 仍然挥刀猛砍 , 直至战死 。
战斗未打响前 , 李定国踞坐在山巅 , 听到清军炮响 , 正惊异不定 , “忽飞炮落其前 , 击土块满面” 。(《庭闻录》 , 卷3)紧接着 , 明伏兵被迫出阵 , 人自为战 , 李定国才明白原先的部署已经被打乱 , 自己再也无从统一指挥 , 但他并不退走 , 仍然据险督战 。激战从卯时一直持续到中午 , 双方伤亡都很惨重 , 山上山下 , “僵尸堵垒”(邓凯:《求野录》) , “尸委山谷皆满”(《吴逆始末记》) , 山林川涧 , 尽成赤红 。
据《庭闻录》所记:“时伏兵仅六千人 , 我兵(指清兵)上山者已万二千馀;及搜伏兵 , 矢炮两发 , 伏兵不得号 , 不敢发 , 死於林箐中者三分之二 。号发而起仅二千人 , 而我兵(指清兵)上山杀戮尽绝 。”吴三桂的一条腿明明已经踏到鬼门关关口了 , 因为清征南将军赵布泰部、多尼部先后赶到 , 并迅速投入战斗 , 总算救了吴三桂一条命 。明军伤亡惨重 , 已不能战 , 悲愤交加的李定国悲愤只好且走且战 , 率残部追寻永历去了 。此战 , 明军六千伏兵仅剩二千余人 , 大将窦民望、王玺等战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