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的老人政治:名臣文彦博年过八旬出任宰相

我国古代文献有“七十曰老”的说法 , 宋代官员致仕(即退休)即以70岁为限 , 比起如今的60岁 , 年限可谓很宽松 。但70岁退休并非绝对 。北宋时期 , 一些“邦国重臣”或受到皇帝恩宠的官员虽到了70岁 , 却仍然可以“安位若素” 。
【北宋的老人政治:名臣文彦博年过八旬出任宰相】原来 , 宋代致仕制度还规定:官员退休时 , 须先向朝廷递呈申请 , 获准后方可解职 。个别元老大臣不受70岁年龄的限制 。凡因病退休而后痊愈者、提前退休者、正常退休者 , 在朝廷需要时都可再度入仕 , 称为“落致仕”(类似今天的退休返聘) 。这样 , 有一些被皇帝倚重的老臣可能多次请求致仕而不被批准 , 而一些特定时期致仕的“重臣”会被再次授予要职 。
这些老年官员中不乏老当益壮者 。北宋朝宰相最高寿者当推文彦博(1006—1097) , 享91岁 。他是四朝(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重臣 , 任将相五十年 , 名闻四夷 。神宗末年(1083年)文彦博已经获准退休 , 在洛阳准备要安度晚年 。哲宗即位初(1086年) , 当政的司马光看重“宿德元老”文彦博的才能与威望 , 极力推荐 。就这样 , 已过80岁高龄的文彦博“落致仕” , 被授予“平章军国重事”一职 , 再担大任 。他思维敏捷、处理政务井井有条 , 时人评价他“其综理庶务 , 虽精练少年有不如;其贯穿古今 , 虽专门名家有不逮” 。真宗朝的老将范延召(927—1001)更是勇猛不减当年 。咸平二年(999年) , 北部边防吃紧 , 契丹人南下来犯 , 73岁的范延召毅然随驾北征 , “与(契丹敌兵)战瀛洲西 , 斩首二万级 , 逐北至莫州东三十里 , 又斩首万余 , 夺其所掠老幼数万口 , 契丹遁去” 。
这些年过70仍被朝廷重用的官员 , 其经验智慧被视为国家的财富 。鉴于不能忽视的年龄与健康因素 , 君主们常常对这些老臣加以特殊礼遇 。如:前文已提及的文彦博 , 元祐元年(1086年)拜太师、平章军国重事时 , 已是81岁高龄 , 被特许“六日一朝 , 一月两赴经筵” , 后来又改为“十日一赴都堂 , 一月一赴经筵” , 能保证机要政务参与决策即可 。两朝重臣吕公著元祐三年(1088年)拜司空、同平章军国事时 , 也已是71岁高龄 , 被特许“一月三赴经筵 , 二日一朝;出入都勿拘时;常行文书免签书;别建府第 , 许执政往议事”等 。枢密使张昇70岁时“请老”(申请退休) , 英宗极力挽留 , 声称“太尉勤劳王家 , 讵可遽去?”特许他“五日一至枢密院” , 还免除其觐见皇帝时复杂的礼节“进见毋舞蹈 , 受赐勿跪”等 。
可怜一些“耆德”老臣 , 被皇帝所倚重、累请致仕而不得 , 终日被机要政务缠身 , 劳心劳力而“卒于任” 。两朝元老向敏中(949—1020)居大任三十年 , “时以重德目之 , 为人主所优礼 , 故虽衰疾 , 终不得谢(退休)” , 72岁死于宰相任上 。哲宗初年 , 老臣孙固(1016—1090)屡请致仕 , 太皇太后诚意挽留“卿 , 先帝在东宫时旧臣 。今帝新听政 , 勉留辅导;或体中未安 , 取文书于家治之可也” 。孙固得此知遇之恩 , 不便再提致仕之请 , 只得“强起视事” , 又忙碌了两三年 , 75岁死于任上 。宋神宗在位期间 , 重视守边大臣的挑选 , 老臣孙沔被授予边地重职 , 可怜已71岁高龄的他 , 终因年老力衰受不了远途跋涉之苦而死于赴任途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