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教师被称呼为什么?细数教师的古今称谓

教师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是人类通向文明的桥梁 。几千年来,教师的别名代称林林总总 。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出现了“庠”和“序”,即萌芽中的学校 。于是出现了萌芽中的教师——学官,“司徒”、“秩宗”、“典乐”这些学官既是管理行政的首领或长老,又是社会教育的承担者 。
进入奴隶社会,官办学校出现,教师名称同时出现,时称“师氏”、“父师”、“少师”,但彼时的教师大多由官吏兼任,官就是师 。而“师氏”就是掌管辅导王室、教育贵族子弟及朝议得失之事的官,同时又是国学中的教师,因而“师氏”便成了教师的称呼,又简称“师” 。“父师”、“少师”,是乡学中的教师,退休的士大夫 。郑玄在为《仪礼·乡饮酒礼》作注说:“古者年七十而致仕,老于乡里 。大夫名曰父师,十名曰少师,而教学焉 。”真正的以教为业的职业教师始于孔子办私学 。私学中的教师就别称为“塾师”、“书师”、“学究”、“老学究”、“村夫子”、“门客”、“馆师”、“馆宾”等 。塾,旧时私人设立的进行教学的地方 。塾师,就是教师 。“书师”指汉时教初学的教师,王国维在《观堂集林·汉魏博士考》中解释道:“汉时教初学之所,名曰书馆,其师名曰书师 。”
“学究”和“老学究”是指私塾的教师 。“村夫子”是对乡村塾师的称呼 。“门客”是家塾的教师,元代《赵氏孤儿》第三折:“不如只在我家中做个门客,抬举你那孩儿成人长大,在你跟前习文 。”“馆”是旧时的私塾 。“馆客”、“馆宾”、“馆师”即教师,宋代吴自牧《梦粱录·闲人》:“食客者,有训导蒙童弟子者,谓之‘馆客’” 。明代贾仲名《萧淑兰》第一回:“萧公让有二子,命小生作馆宾 。”自战国至唐宋,人们尊师重教,教师地位很高 。孟子把师与君并列,荀子进一步把教师纳入了天、地、君、亲的序列 。《吕氏春秋》曰:“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 。”而一些帝王对自己的教师,也确实是“屈万乘之重”,“厚师臣之遇,执弟子之礼,或不名以士恩,或乞言以敦教 。”形成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尊师传统,也为教师留下了许多敬称和誉称 。
《韩诗外传》中说:“古之谓知道者曰先生,何也?犹言先醒也 。”意思是说先从蒙昧中解脱出来的人才称为“先生” 。“先生”原为古时对老年教师的尊称 。《礼.曲礼》:“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人言 。”郑玄注:“先生,考人教学者 。”《管子.弟子职》:“先生既息,各就其友 。”在古代,教师更是道德的化身,其一言一行,都是学生的表率 。因此,“师范”便成了教师的别称 。《西游记》第七十七回:“保护唐僧,拜为师范 。”古人在席次上以右为上,宾主相见宾客往往被让到西面的席位,所以教师又被称为“西席”和“西宾” 。柳宗元《重赠刘连州》诗:“若道柳家无子弟,往年何事乞西宾 。”“夫子”原为孔门弟子名师孔子的尊称,后用以沿称教师,以示尊敬 。“函丈”又称“函仗”,原指讲学者与听讲者的坐席之间相距一丈的距离,以后用来指对学者或老师的敬称 。
“绛帐”本指红色的帷帐 。后汉著名的学者马融博学多才,门徒上千,生活也十分优越 。在授课之时,他常常居于高堂之上,身边放下红色的帷帐,“前授门徒,后列女乐” 。于是,后人就用“绛帐”或“绛帷”作为师长的尊称 。“讲席”本意是高僧、儒师讲经讲学的席位,亦用作对师长、学者的尊称 。范文澜等编著的《中国通史》:“遣唐留学生学成归国,往往担任经史的讲席,传授弟子 。”我国古代正统的文化为儒家文化,于是教师又被誉称为“世儒”、“师儒” 。王充《论衡》:“著作者为文儒,说经者为世儒” 。“耆艾”原指老人,后用于尊称教师 。“山长”之称源于《荆相近事》 。五代十国时,蒋维东隐居衡岳,以讲学为生,受业者众多,尊称蒋维东为“山长” 。后代山中书院的主讲老师亦称为“山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