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背后的隐秘:开战前中国人曾认为稳操胜券

1894年的甲午战争距今已整整两个甲子 。一百多年后的中国已非原来的中国 , 日本也不再是那时的日本 , 至于朝鲜 , 更非原来那个样子 , 世易时移 , 世界、远东、中日韩都在发生巨大改变 。由于最近若干年中日、日韩三国在历史、领土等问题上发生一系列纷争 , 现在再来审视这场战争的缘起过程及教训就具有很不一样的意义 。
中国在经过两次鸦片战争打击后突然发现原先的宗藩体制已经无法御敌于国门之外 , 开始领悟到自身发展的紧迫性 , 于是在1860年代开始学习西方时选择了一条只顾自身的孤立主义路径 , 放弃对宗藩体制的维护
在甲午战争之前 , 中国的发展 , 中国的实力 , 都让中国人自信这场战争稳操胜券 。中国在过去三十几年洋务运动中 , 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力量 , 确实恢复了遭两次鸦片战争打击而失去的荣光 , 中国不仅在经济总量上重回亚洲第一、世界第二 , 中国的军事实力也经过三十年发展、改造 , 迈进了一个新时代 , 告别了冷兵器 , 进入了海洋时代 。中国举三十年经济增长之实力而创建的北洋海军 , 确实还没有经过实战检验 , 但不论中国的当事人 , 还是国际观察家 , 对于中国的军事力量 , 尤其是中日军事力量比较 , 都对中国拥有相当期待 , 至少没有多少人想到中国会在战场上如此不堪一击 。然而 , 结局却是中国的失败 , 而且那么惨 。
一百多年后检讨 , 我们很多人将这场战争归结为侵略、被侵略 , 归结为正义与邪恶 。确实 , 从中国的观点看 , 朝鲜自明朝洪武年间就是中国的属国 , 朝鲜有难 , 发生东学党起义这样的事情 , 朝鲜向宗主国求救 , 中国履行宗主国责任发兵朝鲜 , 帮助朝鲜政府平息内乱 , 这是正当之举 , 是善意行为 。
朝鲜确实在历史上是中国的属国 , 中朝之间确实在很长时间有着密切交往 , 人民之间的通婚 , 文化的交流 , 数百年来一直没有中断 。这都是事实 。问题在于 , 中国毕竟没有近代殖民的经验 , 更不知道怎样从那些属国撤退 。当中国面对西方压力不得不转身向西 , 学习西方的时候 , 中国一度选择了孤立主义外交原则 , 对于先前数百年“中国的世界秩序”不再有兴致 , 眼看着琉球、越南、暹罗等一个接一个的属国走向完全独立 , 或者转换身份 , 成为日本或西方国家的新殖民地 。这是近代中国一个最值得总结的教训 。
西方的压力让中国有非常强烈的发展冲动 , 那时的中国总觉得自顾不暇 , 无法继续充当宗藩体制中的老大 , 丢失琉球是宗藩解体的开始 。中国那时如果继续履行宗主国的责任 , 完全有办法让琉球王国作为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存在 。日本明治维新改革刚刚开始 , 发展也刚刚起步 , 对于中国的态度 , 实事求是说 , 日本并非完全不在意 。
中国为什么没有在关键时刻表现出东方龙头老大应有的风范呢?为什么就这样貌似心甘情愿丢掉了琉球以及一系列藩国呢?这与中国对藩国的认知转变有关 。
从大历史背景看 , 中国文明的边疆一直遵循“以夏化夷”的规则柔性扩张 , 中原王朝主流文明一直在向周边非主流文明施加正面影响 , 周边非主流文明经过若干年熏陶 , 渐渐地“生番”变“熟番” , 渐渐地内化为中国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 。由此才能充分理解中国文明何以从黄河中下游一隅扩展到后来如此大的四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