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榆林发现4000多年前石城房址均为一室一厅

本报讯(采访人员张佳)昨日采访人员从省考古研究院获悉,我省考古工作者在陕北的考古工作又有了重要进展,经过2年的发掘和研究,我省专家在据石峁遗址直线距离约20公里的地方又发掘出一座保存较好、遗存丰富的龙山时代小型石城聚落——寨峁梁遗址 。
4000多年前的城墙防御性质功能显著
寨峁梁遗址位于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安崖镇房崖村,与村庄隔开光川相望,西南相距约800米 。开光川又名“开荒川”,相传北周开光县城在此,故名 。开光川为秃尾河一级支流,西北到东南流向,于神木县乔岔滩镇凉水井村附近汇入秃尾河 。开光川两侧均为梁峁,寨峁梁遗址即处在开光川下游西南侧的一座椭圆形山峁上,遗址面积逾3万平方米 。该山峁底部出露砂质基岩,其上黄土堆积丰厚,南北狭长,除东南侧马鞍部与其他山峁相连外,东、西、北三侧均临深沟,山坡陡直 。
2014年至2015年,为配合神(木)佳(县)米(脂)高速公路建设,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榆林市文物考古勘探工作队、榆阳区文管办对工程涉及的寨峁梁遗址进行了连续两年的抢救性发掘,最近这座保存较好、遗存丰富的龙山时代小型石城聚落在4000多年后又一次完整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
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孙周勇说,寨峁梁遗址发掘的遗迹主要包括:南城墙、109座(组)房址和14个灰坑(窖穴) 。经勘测发现城墙由砂岩石块垒砌而成,主要发现于遗址南侧山体马鞍部和西侧山坡处,现存断续长度约200米,大致呈“L”形,将遗址西南部围绕,调查发现遗址东北部现为黄土陡坡,此处城墙可能在水土流失过程中塌毁 。2014年清理了长约40米一段,基本呈东西方向,位于南侧山体马鞍部最高处,南侧山坡下即为寨峁梁遗址连通其他山峁的唯一道路,防御性质功能显著 。这段城墙残高0.8米、宽约1米,以石块平砌而成,石块不见明显的加工痕迹,绝大多数石块可见自然断面,能大致看出石块间的错缝规律,间敷草拌泥 。
值得一提的是,这段城墙外侧还用石块砌筑了一道护坡墙,与城墙基本平行
发现上百处房址均为一室一厅
【陕西榆林发现4000多年前石城房址均为一室一厅】 除了城墙外,数量丰富、保存较好、排列有序的房址是寨峁梁遗址两年度发掘的最主要收获,共计清理房址109座(组),孙周勇说这些房址基本都是因地而建,房屋建造时朝向也没有发现明显的避风开门的因素 。房址基本沿等高线绕寨峁梁山体东、北、西三侧呈圆弧状排列,高低错落,大致可分为上下四至五排,成组分布规律明显,门道均开向山坡低处,呈现出“凝聚而不向心”的平面布局 。
考古专家从保存较好处发现,寨峁梁房址为前后相接的直线联套式结构,相当于现在的一室一厅 。前室一般为将生土垂直下挖的半地穴式,平面呈长方形,地面上有柱洞,说明原前室顶部当时有覆顶存在,专家们还在生土壁上发现了壁灶的痕迹 。后室均为掏挖于生土中的窑洞,平面呈凸字形,据保存较好的几座房址判断,其顶部应为穹隆式 。掏挖好的生土窑壁面多平敷草拌泥,整个窑洞内壁光滑齐整,地面及墙壁下部又涂抹白灰面,显得整洁美观 。白灰面均用细腻的棕黑色黏泥贴附于草拌泥敷底的墙壁上 。后室地面正中多见火烧形成的灶面 。另外,在部分房址后室墙壁下还发现一些用石板砌成的地面灶 。
据孙周勇介绍,此次房址中的另一重要发现,是从前室进入后室的“门洞” 。在寨峁梁遗址保存最好的窑洞中,专家在前室和后室间发现了一个高约0.7米、宽约0.8米的门洞,门洞是在生土墙壁上再以厚实的草拌泥涂筑而成,白灰面墙裙延扩至门洞外缘,门洞下还发现一道浅槽,专家推测这可能与门槛相关 。从不足一米高的门洞判断,当时的先民通过门洞时应该也是躬身通过,这对专家研究当时人的起居方式有很大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