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斩决戊戌七君子:为何却留下一个徐致靖?

戊戌变法失败以后,谭嗣同等6人在北京菜市口刑场慷慨就义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慈禧最初要处斩的不是6个人,而是7个人 。那第七位君子,就是当时官至二品的礼部右侍郎徐致靖 。
徐致靖(1844—1918)字子静,顺天宛平人,祖籍江苏宜兴 。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光绪皇帝被囚禁瀛台,徐致靖和谭嗣同、杨深秀、杨锐、林旭、刘光第、康光仁一起被捕 。清廷原定“斩立决”的名单中有七人,徐致靖为第一名,因为七人中他不仅官位最高,而且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维新党人都是他保荐给 光绪皇帝的,所以慈禧太后对他十分仇视 。本来徐致靖必死无疑,因李鸿章与徐父是密友,又是同年进士,积极设法营救,巧妙地通过慈禧身边的红人荣禄出面求情,才得以将徐致靖改判为“绞监候”即死缓 。
网络配图
庚子事变(1900年)后徐致靖出狱,赴杭州定居,别字“仅叟”,意谓戊戌六君子被害,他是屠刀下仅存的一位老人 。谭嗣同等六君子问斩那天,徐家曾抬着棺材去菜市口刑场等着收尸,未想到囚车里没有徐致靖,才知道他幸免于难 。晚年徐仅叟谈及谭嗣同时便神色凄怆,多次说:“吾对不住谭浏阳,如不保其入军机则不致被害也 。”但他一生中最悔恨的是给光绪帝上了保荐袁世凯的密折一事 。
光绪二十四年戊戌4月23日(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开始了史称“百日维新”的变法,维新派和顽固派的矛盾迅速激化,围绕在慈禧身边的一群顽固派大臣阴谋废立光绪 。在此危急关头,康有为、谭嗣同孤注一掷,想倚靠袁世凯所训练的新军来诛荣禄、救光绪 。他们先委托徐致靖之第三子徐仁录到天津小站观看袁世凯新军练操,试探动静,后商量由徐致靖上《密报练兵大员疏》,密折保荐袁世凯 。这样,直隶按察使袁世凯得以升任兵部侍郎,光绪帝两次召见他 。由于形势紧迫,谭嗣同冒险夜访袁世凯,出面请其救光绪、诛荣禄,袁佯诺之,背后却向荣禄告密 。于是形势急转直下,慈禧重新垂帘听政,光绪帝被囚禁,六君子被害,康、梁流亡海外,维新党人风卷云散 。
袁世凯曾是徐致靖上折子密保的,这成了他心中一世的伤痛 。徐致靖的长子徐仁铸时任湖南学政,被革职后来北京运其母亲灵柩南归,曾痛心地说:“保袁最为失策,此人居心叵测,如不保袁则维新变法虽失败,六君子或不致全部被害,一着错,满盘输 。”徐致靖出狱后得知此言,深以为然,内心更加痛悔不已 。
直到1916年6月6日袁世凯洪宪称帝丑剧告终,在全国民众的唾骂声中一命呜呼,而且是徐仁铸当年任湖南学政时亲自推荐、以第三名优异成绩考入时务学堂第一班的蔡锷和梁启超一起密谋定计首举倒袁义旗,徐仅叟颇引以为豪,吐出了多年淤结于胸的一口恶气 。袁死后第二天,徐仅叟居住的杭州姚园寺巷前所未有 地热闹,各位亲朋好友纷纷前来报信,徐仅叟备下了酒宴庆贺 。酒过三巡,徐仅叟说:“戊戌政变,屈指算来,已经十九年了 。维新派在中国积弱的局面下,想要变法图强,可是没有看清楚当时的局势,操之过急,以致昙花一现,终于失败 。
网络配图
我们觉得光绪帝在甲午战败后,有变法图强的意思,想依靠他实行君主立宪 。而慈禧是一个阴狠毒辣的暴君,光绪四岁登基,是她的傀儡,后来表面上归政,实际大权还在她手里,在这种恶劣环境中,我们的想法是太天真了 。至于想借用袁世凯的兵力保护光绪,扭转垂危的局面,则是病急乱投医的举动 。我是密折保袁世凯的人,徒然给他一个出卖维新、扶摇直上的机会 。现在他称帝失败,固然是利令智昏,自取灭亡,亦可见狡诈作伪的人,一手遮不住全国人民的眼睛,到头来是一场黄粱噩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