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明朝高拱的失败看明朝派系斗争的杀人不见血( 三 )


而对于新君朱载垕而言,解决这个问题,只是小试牛刀而已 。紧接着对他最大麻烦,就是老师高拱与老臣徐阶之间的掐架 。
徐阶
二:徐阶高拱对对碰
进入隆庆朝以后,徐阶和高拱之间的争斗,也更加白热化 。
要说俩人之间的争斗,也不止是争首辅这么简单,更大的分歧,还在二人的治国理念 。
徐阶是阳明心学信徒,早年师从于阳明心学右派的代表人物聂豹,后来的行政手段,也深受其影响 。不但行政上讲求稳定与小修小补,还特别热衷于讲学活动 。而且还亲自主持各种阳明心学推广讲学,热情极其高涨 。
按说单纯宣传学问,也不算坏事,但徐阶此时的身份,并不是学者,而是内阁首辅,他这样一带头,明朝上下讲学成风,官员们热衷此道,学术讨论闹得热烈,却没人干实际工作 。这就应了一句老话:过犹不及 。
徐阶的这番行为,不但高拱觉得过分,就连徐阶的弟子张居正,也觉得过分,从思想主张说,高拱和张居正,都深受明朝实学风气影响,做事讲求实际和效率,反对务虚空谈 。特别是随着徐阶年龄增大,官样文章越来越多,也令高拱越发不满 。
而俩人之间的直接冲突,从嘉靖晚期就开始了,当时徐阶的心腹同乡,吏科给事中胡应嘉,上奏弹劾高拱大罪,甚至暗示说高拱有不轨之心 。幸亏当时嘉靖皇帝已经病糊涂了,否则足够高拱倒霉 。
这笔旧账,高拱还没来得及算,隆庆元年(1567年),胡应嘉又出手了,这次又弹劾了高拱的亲信,吏部尚书杨博,这下高拱更火冒三丈,然后就犯了糊涂,竟然大手一挥,将胡应嘉革职了 。
没想到这下可捅了马蜂窝 。这次胡应嘉敢于出头,其实是有准备的 。他弹劾杨博的事由,是是年京查中,杨博恶整御史言官 。高拱这一发飙,就等于和全天下的言官为敌 。这下后果来了:言官们群起攻之,前仆后继骂高拱,一来二去,高拱难以招架,只得自己上书辞职 。
等着高拱黯然回家,他才回过味这事来,其实从始至终,都是被冷眼旁观的徐阶算计了:先是用胡应嘉来挑衅,然后吸引高拱报复,一报复就上钩,被言官们群殴,最终黯然去职 。徐阶老小子,够狠 。
当然高拱这般状况,其实也和此时明朝的形势息息相关:高拱和徐阶二人,在治国问题上分歧严重,但此时新君登基,百废待兴,高拱所期待的大刀阔斧改革,此时还完全不是时候,徐阶的小修小补,却作用重要 。因此,哪怕千般委屈,也只好牺牲高拱了 。
而且几年的斗争证明,在徐阶面前,高拱的手段还是太低级,几乎每次面对面的交锋,差不多都是下风,徐阶一把年纪,老谋深算,面子上从不吃亏,每次高拱刻意挑衅,最后都能被他重拳回击,就没几次赢过 。
但聪明过头的徐阶,这次却犯了糊涂,高拱这事,办的太过了:朱载垕对高拱的感情,那是群臣都知道,就是一万个徐阶,在朱载垕心里,怕也比不过一个高拱,要是俩下能够共处,那还算好点,现在啥事没怎么干,先把人赶走了,这还了得 。
于是高拱走后,满以为日子舒坦的徐阶,却发现,这工作还是越发难干 。虽说内阁里基本换成自己人,连得意门生张居正都成了阁臣,但皇帝对他的信任,却是与日俱减,而且朱载垕和父亲不同,对宦官非常倚重 。君臣之间矛盾也越发增多 。闹了几次后,徐阶却突然尝到了高拱的滋味:被御史们弹劾攻击,眼看工作干不动,名声也快保不住,徐阶也明白了,这是朱载垕不想让自己干了 。于是赶紧上奏请求退休,也不出所料,立刻被批准 。
徐阶去职后,隆庆三年(1569年)十二月,在家闲住三年的高拱,终于再次得到任命,回任内阁大学士 。闻讯的高拱不顾天气寒冷,立刻决定启程,而京城却立刻炸了锅:当年骂过高拱的诸多言官们,竟然吓得纷纷请求调动,其中骂高拱骂得最厉害的欧阳一敬,居然忧惧交加,一命呜呼:都知道这人脾气大,报复起来怎么得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