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明朝高拱的失败看明朝派系斗争的杀人不见血( 二 )


高拱崭露头角的时候,正是嘉靖年间党争最激烈的时期,首辅严嵩权势滔天,次辅徐阶暗中蓄力,俩人都不好惹,夹在中间的官员,如果不想惹事,就得夹起尾巴做人 。
但高拱的表现,却实在高调,严嵩面前,从来都不买账 。甚至有次聊天,还故意引用韩愈的诗词,当面讽刺严嵩的嚣张跋扈 。这要搁在别人身上,怕早被严嵩恶治了 。但严嵩深知此人不好惹,不但没发火,反而满脸赔笑,一心套近乎 。
而徐阶面前,高拱也极其强势 。老谋深算的徐阶,早注意到这个政治新星,也一心着力拉拢 。甚至有次高拱外出主持科举考试,出题却不慎犯错,差点被嘉靖皇帝办罪,还是徐阶好说歹说,才给高拱脱了干系 。
严嵩和徐阶俩位大佬,之所以如此善待高调的高拱,说到底,还是因为此人的背景:堂堂裕王的老师,别看眼下不发达,将来裕王登基,必然获得重用,搞不好关系就麻烦了 。
而对这里面的学问,高拱也知道,所以严嵩得势的时候,他摆谱不搭理,后来徐阶得势,甚至主动推荐他进入内阁,他照单全收,但成了阁臣后,对于徐阶的示好,不但依然不搭理,反而迫不及待,拉拢同是新阁臣的郭仆,串通一气和徐阶对着干,俩人间的争斗,从嘉靖年间晚期就开始,直把徐阶气的够呛 。
经过这几件事之后,高拱的形象,也在群臣中竖立起来,一个嚣张跋扈,谁的账都不买的狠角色 。
但即使那时候起,高拱的嚣张,却时常在一位后辈同事面前收敛:张居正 。
一代明相张居正
作为后来万历时代独掌朝纲的大改革家,这时候的张居正,还只是个小角色 。高拱认识张居正的时候,是在国子监祭酒任上,那时的张居正,还是他的副手,但俩人合作久了,高拱就暗自诧异:这个年轻人不单学问好,实干能力更强,是个有前途的人物 。
而后俩人工作关系更进了一步,张居正在老师徐阶的关照下,也得到了高拱当年的机会,做了裕王的讲官,同样也成功抓住了机会,深得裕王的信任 。他与高拱的关系,也更近了一步,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 。
事实证明,高拱不是见谁都狂,反而是真心服有本事的人,按照他自己的话说,满朝文武,他唯一看在眼里的,只有张居正 。
而对张居正来说,这微妙关系,却着实为难:一边是老师徐阶,一边是好友高拱,从嘉靖晚期开始,俩人就在内阁里掐,一直掐到嘉靖皇帝驾崩,昔日的裕王变成了隆庆皇帝朱载垕,却还是不消停 。
而且和政治强人朱厚熜不同,隆庆皇帝朱载垕,是个性格异常低调淡泊的人物,执政最大的追求,就是垂拱而治,国家大事,基本都对大臣放手 。
所以自从他登基后,凡事基本都是点头,决策都是大臣来,他这一放手,朝廷上吵得更凶了,每次朝会,都是吐沫乱飞,但对这热火朝天的局面,朱载垕的反应,也出名的淡定,甚至大臣吵闹半天,他就和没事人似的发呆,就当啥都没听见 。
但毕竟此时朝中人才云集,朱载垕这一做法,倒比瞎指挥强,于是登基之后,一些正确的决策,也得到贯彻执行 。尤其影响深远的,就是隆庆元年(1567年)的隆庆开关事件:当时虽然倭寇平定,但是海禁问题依然没解决,不开放海禁,东南肯定还要出事,但开放海禁,就是违背祖制,大逆不道,这咋办?
平日不说话的朱载垕,这次做了个聪明的选择:依照福建巡抚涂则民的奏议,做了个小小的制度修正:海禁的祖制,表面上不动 。但是在福建月港,却开放一个通商口岸,准许沿海商民从这里出发,出海做生意 。此举的影响出乎意料的深远:大批的中国商人走出国门,拓展海外市场,大明朝的商品出口量,更是直线激增,沿海商品经济更像打了强心针似的,从此迅猛发展,最直接的影响,自然是财政收入,月港当地每年都收入大笔关税,还得了一个绰号:天子东南银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