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致屈原的悲剧的原因是什么悲剧的原因

导致屈原的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在战国时期出生高贵的屈原为何会在最后会落下投河自杀的悲惨结局呢?其中造成屈原如此悲剧的主要原因又是什么呢?下面就让小编对此来详细介绍下吧造成屈原的主要原因,不清楚的可以进来看看 。
臣下的忠诚总敌不过枕边的曼语轻风
魏王曾送给楚怀王一大美女,郑袖假意对其示好,取得信任 。
这还得到怀王的赞赏:“妇人所以事夫者,色也;而妒者,其情也 。今郑袖知寡人之说新人也,其爱之甚于寡人,此孝子之所以事亲、忠臣之所以事君也 。”
过了一些日子,郑袖装作十分关心地对新美人说:“妹妹,你真漂亮,难怪大王喜欢你,只是略感你的鼻子大了一点,所以,你以后见到大王时,最好把你的鼻子稍加掩盖!”
新美人真的听了她的,以后见到楚怀王后便捂着鼻子 。
楚怀王十分不解,便问郑袖何故 。
网络配图
郑袖说:“我知道,她是嫌弃你身上有一股狐臭味,讨厌闻!”
结局可以猜得到了,新美人的鼻子被割了……
遇到这样的女人,屈原只能被屈了 。
到了这里,造成屈原悲剧命运的根本原因是呼之欲出了 。
不过我们先来看看,《渔父》中屈原与渔父的对答,实在太精彩了 。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酾?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浅论屈原悲剧人生的自身原因
屈原在《离骚》中说“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也就是要告诉我们他在吉利的时辰出生于高贵的家族,可谓根正苗红 。屈原是楚国的同姓贵族,注定他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进入统治者的队伍 。同时,“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屈原具备了优越的出身,同时按他自己来说,不断的加强自身修养,使自己具有“内美”,“扈江蓠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他所佩戴的江蓠、辟芷和秋兰正式他美好品质的象征 。屈原既有高贵的出身,又有美好的品质,他的政治前景将一片光明 。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说:“屈原,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在屈原的高贵出身和“内美”的条件上,屈原得到怀王的信任,“王甚任之” 。在这样的情况下,屈原建立了高度的自信,自己各方面条件优越,怀王又信任,自有天下非我莫属的优越感 。他觉得“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也”,怀王应该听自己的,在自己的引导下实行“美政”,使楚国强大起来,重新称霸诸侯 。屈原给自己的定位是行端品正、好修爱洁、正气沛然的君子,同时是振兴楚国、辅佐楚王的贤臣 。这样,屈原在自己的政治美好憧憬中建立了高度自信 。那些小人屈原不屑与为伍,对他们极端的憎恶,“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唯我独醒”,整个出过只有他在上下求索,国中小人蒙蔽圣听;“何方圆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申述自己不能与小人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性 。这样,屈原在自己出身、内美、怀王的信任和与小人的对比中建立了高度自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