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朝南京的士大夫们流行在家里亲自酿酒

而到了明代中后期 , 南京很多士大夫都在家中酿酒 , 一度蔚然成风 。因为他们觉得 , 市面上卖的酒非常粗劣 , 色重味浓 , 如同隔夜的浓茶 , 而且味道还很苦 , 一点都不精细 , 适合市井百姓畅饮 , 但不符合士大夫饮酒“清雅”之风 。在《客座赘语》卷九的“酒三则”中 , 顾起元记录的南京士大夫家酿的好酒有三十三种之多 。
“南京大萝卜”一词 , 早在明代 , 醉心南京文史的顾起元在他所写的10卷《客座赘语》就有描述:“南都风尚 , 最为醇厚” 。
在很多专家学者看来 , 顾起元堪称南京的大学问家 , 贡献上比得过后来的方志学家甘熙、陈作霖 。在南京传世名著推荐书目中 , 《客座赘语》也堪称一部包囊万千的世俗百科全书 。
“顾天宫”《客座赘语》记录明代南京大小事
顾起元生平爱好“采访”各种事
跟“专业”的官方正史相比 , 顾起元这位明朝晚期状元出身的乡先贤“随手所书”的松散纪事 , 反而更有参考的价值 。
网络配图
10卷的《客座赘语》堪称南京最早的百科全书 。后人推断 , 顾起元极有可能是用他自己的亲身经历 , 加上采录史志 , 以及访求父老乡亲 , 因此读来非常真实可信 , 是研究明代南京的重要参考资料 。大到郑和七下西洋的官方记载为何丢失这一谜团;小到明初官场风习——凡“公侯与缙绅及富家” , 有宴会必演戏”…… , 顾起元的《客座赘语》都有所记载 。他在自序中甚至半带自讽地说:“余生平好访求桑梓间故事 , 则争语往迹、近闻以相娱 , 间出一二区号奇诞怪者以助欢笑 。至可裨益地方舆夫考订载籍者 , 亦往往有之 。”
到了清代 , 《客座赘语》对于方志学家甘熙描述和追忆明代的南京仍然发挥影响 。
香港城市大学中文及历史学系主任李孝悌特地给南京出版社写来了这样的推荐词:“《客座赘语》成书于1617年 , 对晚明南京城市日常生活作了全景式的呈现 。作者顾起元是万历年间进士 , 博学多闻 。书中记事 , 除了来自与人对话的‘客谈’外 , 还结合了大量的文献搜集、典籍考证和田野考察 , 从花木鸟兽、怪石园林、戏曲歌谣、书画文物 , 到古礼今俗、神怪传奇、外来事物 , 都有生动鲜明的描绘 , 透露出对繁华逸乐的城市生活的眷恋 。另一方面 , 又对民生疾苦、制度兴革有着强烈的关怀 , 对社会问题和奢靡之风也多所批判 。本书是南京记事中的里程碑 。”
门西复兴尚未考虑重建遁园
早年 , 顾起元曾担任吏部左侍郎等职 。后来 , 他官职更高 , 但由于为官清正 , 不慕名利 , 并不为朝廷内外士大夫官僚所喜好 。最终 , 顾起元主动辞官隐居 , 住在南京城南门西花露岗一带 , 不问政事 , 一心做学问 , 写书 。门西有的老街坊 , 听过他的传奇 , 至今还喊他“顾天官” 。
据历史记载 , 朝廷曾七次下诏书想让他重新回京任职 , 但他都拒绝了 。这就是为人所乐道的“七征不起”的故事 。天启年中 , 南京将建魏忠贤生祠 , 官府派人到顾起元处“来乞文辞” , 顾起元“辞以手疾” , 不愿撰写 。顾起元后人顾晓平是南京一家建筑公司的工程人员 , 他曾致力于研究祖先顾起元的生平历史 。他介绍 , 顾起元故居原址在花露岗中段原39号 。起后裔世代居住在“遁园”至1972年 , 一直延续了四百多年 。顾家大门外广场上当时有门西最大的照壁 , 临街有门楼 , 门额上刻有“七征不起”四个大字 。右侧墙嵌有“明顾文庄公遁园旧址”长长石碑一块 , 碑上另有告诫后人的铭文“表宣视德、诏我后人、保全此石、勿使沉沦”仍清晰可见 。不过 , 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 , 由于南京第一棉纺厂 , 这座明代名人故居因此被拆而人走屋空 。而石碑也藏于南博 , 被保护了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