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曹操为什么大获全胜?

导读:对于官渡之战,我们最初是在《三国演义》中领略了真正的风采 。可是小说和现实毕竟有一定的差距 。在这场战争中曹操获胜也并非是运气好,还有其它我们不知道的原因 。那么,导致曹操大获全胜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网络配图

在三国演义>里,官渡之战是由袁绍70万人攻击有7万守军的官渡,力战数月不克,由于许攸投敌,泄露军事机密,最终乌巢被烧,导致军队的全面崩溃 。在演义中感觉上许攸投降成了整个战役的转折点,整个故事里面困扰曹操的确`问题粮草问题突然奇迹般的解决了,河北战场的格局就一下子被铁定的,袁绍的70万军队消失得无影无踪,实在是让我不解啊 。
抛开演义仔细分析一下,我却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曹操在官渡之战的战略部署根本不是向小说里那样,小说里有个巨大的漏洞,就是许攸对曹操说,他曾献计,要袁绍出骑兵偷袭许昌,然后夹击官渡曹操主力 。曹操听了感觉上还很占同这一计策 。我一直有个疑问曹操真的将主力部队放到官渡了吗?我翻阅了各种材料,得出了个结论,曹操根本没有将主力部队放到官渡 。要是这是真的,我想那曹操就太了不起了,他不但骗过了袁绍,也骗过了罗贯中 。
其实这场战役的精髓还是向我刚刚提到过的那个字“磨” 。以强大的守备部队对抗敌人的主力部队,再以自己的攻击部队将其击破 。我记得风魔老兄有的贴子叫考考大家的军事能力的中路部队面临的困难大至个袁绍的处境差不多,这个我想哪说哪,不必介意 。但整个战役的第三阶段那只中路军团和官渡之战的最后阶段一模一样 。还是回带正题上来 。
带着疑问看问题,就出现的第一的疑问 。那就是军力问题 。七万对七十万,这个数字我就觉得只是个局部数字,在官渡的曹操守军中有三支队伍,第一支是曹仁军团,第二支是李典军团,还有张辽军团 。这正好符合了曹操的用兵习惯,将最有防守力的三支部队全部摆在整个战场的核心位置,拿现在的编制来讲,曹操将两个军,一个整编师,放到这里了 。约两个纵队,这有点让人想起辽沈战役的塔山阻击战,不应该是黑山阻击战,因为一个是阻击,一个是拖延,而官渡阻击战应该是拖延 。
网络配图

按照番号来讲,曹操应该有如下几支部队,首先是曹操亲手缔造的部队最先有一万余人,在洛阳一战后损失约有2000人,后来在山东收遍于禁,组建青州军团,和扩充原先部队,将其0分为三只部队,一支为夏侯敦统帅,一支由于禁统帅,一支由自己统帅 。总兵力约一个军3万多人,后来进军洛阳,收编李傕,郭汜,杨奉的部队,加上长安部队约五万多人,一下子曹操就扩大了两倍,这时候就有了曹仁,曹洪,夏侯渊,徐晃,乐进几个军团 。
这时候曹操就可以号称10万,所以官渡之战的数据是肯定有问题的 。加上灭吕布,破袁术,击刘备,收张绣,恐怕曹操的拥兵应该是45万人 。这个数据应该才是整个河北战场曹操的总兵力,加上在河北战役初期,关羽的取颜,文首级时,曹操肯定会又捞了两个师的部队 。经过迅速改编投入战场 。
所以说官渡之战只是个局部战争而已 。
第二个问题就是曹操火烧乌巢的军队是哪支,真的是从官渡出来的吗?结果我想了想要是李典所部的话就肯定是从官渡出来的,可是我发现个问题,就是两军对持时,李典转的了这个空子吗?而且在李典正面就是张合,高览军团,这2位的谨慎性我就不多说了 。可以说李典从官渡出来火烧乌巢可能性,可行性极小 。
【官渡之战:曹操为什么大获全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