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白帝城托孤,是真的要把江山给诸葛亮吗?( 二 )


而这句话 , 连同对刘禅「汝与丞相从事 , 事之如父」的告诫 , 也就明确了其后诸葛亮在蜀汉政权对天子刘禅“如相如父”的相父身份 , 对百官群臣生杀予夺的君主大权 。
可以说如无诸葛亮鞠躬尽瘁去为其续命 , 刘备的历史地位未必强过袁绍或陈友谅 , 阿斗只好去比陈理吴世璠 。
光是为了恢复元气 , 筹集南征收复南中需要的军力财力 , 诸葛亮就忍了快两年 。甚至为了安抚预谋造反的牂牁太守朱褒 , 不惜难得违背一回法度 , 杀了益州从事常房的两个儿子 。
蜀汉没有一战而亡 , 全赖刘备临终省悟 , 白帝托孤 , 示天下为公 , 让诸葛亮得以毫无掣肘地施展才华 , 白帝城托孤成为千古佳话 , 极大提高了刘备本人的历史评价 , 让他获得了远高于其本身功业的身后之誉和历史地位 , 确实是名至实归的 。
是以白帝城托孤 , 名为托孤 , 实为禅让 , 刘禅仅仅继承了蜀汉皇帝的名号 , 诸葛亮才是刘备真正属意的实际继承人 。
刘备死后 , 诸葛亮大权独揽 , 在整个蜀汉说一不二 。可他却始终没有坐上那把龙椅 , 谋反篡位 , 取刘阿斗而代之 。对此 , 后世众说纷纭 。
其实哪怕不考虑诸葛亮本人卓越的政治操守和高尚的个人品行 , 仅仅以政治家的利害和立场去衡量 , 道理也很简单 , 正因所谓“谋反” , 即“图谋反叛”之意 , 后面的宾语 , 无非国家、君主 。如果本身就是实际君主 , 又何必谋自己的反 , 篡自己的位呢?
网络配图
如果按将那些汉末群雄 , 如袁绍、孙策、刘表、刘璋 , 都视为诸侯和君主的通行认知标准 , 蜀承汉制 , 而汉制称列侯而为丞相者 , 是为“君侯” , 法理更高于汉末那些作为“使君”的诸侯 。
作为蜀汉丞相、录尚书事、开府、益州牧的诸葛亮 , 「政事无巨细 , 咸决於亮」 , 全面掌握蜀汉政权一切权利 , 当然也是名副其实的君主 。
正如汉制 , 相府属官需视丞相为君、州郡属官需视牧、守为君一样;蜀汉各重要官员 , 为诸葛亮以丞相和益州牧的名义去任命 , 是以「宫中府中 , 俱为一体 , 陟罚臧否 , 不宜异同 , 」
因此亦需以诸葛亮为主公 , 需对他尽相应的君臣义务 , 这亦是自刘备白帝托孤起 , 为当时天下人一致认可之事实 。
曹睿也好 , 孙权也好 , 魏国和吴国的大臣也罢 , 都一致认同诸葛亮是和曹睿、孙权身份等同的政权首脑 , 而非刘禅 。
曹魏时人说雄心壮志 , 动不动就是斩“权、亮”之首 。吴国和蜀国缔结两国盟约 , 盟书里直接就写上“诸葛丞相 , 德威远著 , 翼戴本国 , 典戎在外 , 信感阴阳 , 诚动天地” , 而不提刘禅半语 。
虽然名义上都是“大汉丞相” , 可诸葛亮和汉武帝那些想杀就能杀、想换就换的大汉丞相 , 能是一回事么?
【刘备白帝城托孤,是真的要把江山给诸葛亮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