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年终奖怎么发?

马上要过春节了,时下正是发年终奖的时候 。其实年终奖作为老板给予员工的奖励,早在中国古代就已经存在了 。只是在以农民自给自足为主的封建社会,古代的“年终奖”基本是官员的专利,为皇帝打工的官员们才享有的 。
网络配图
年终奖起源于东汉
在东汉时期,皇帝每年两次重要节日定期赏赐百官,分为春赐和腊赐 。据《汉官仪》记载,春赐是“立春之日,遣使者赐文官司徒、司空帛30匹,九卿15匹;武官太尉、大将军各60匹,执金带吾、诸校尉各30匹 。武官倍于文官” 。腊赐则“大将军、三公,腊赐钱各30万,牛肉200斤,粳米200斛 。特侯15万 。卿10万 。校尉5万 。尚书丞、郎各汉尚书令印万5千 。千石、六百石各7千 。侍御史、谒者、议郎、尚书令各5千” 。腊月接近年关,腊赐就与现在的年终奖非常相似了,因此,汉代的腊赐又常常被视为最早的“年终奖” 。为让官僚过肥年,腊赐明显厚于春赐 。
【在古代,年终奖怎么发?】古代年终奖金有多少?
历代君王都重视赏赐,为达到“邦典有叙”的目的,使自己的江山更稳固,给官员发“年终奖”自然毫不手软 。
东汉后期,一枚五铢钱的购买力相当于现在人民币4角,一斛大米重16公斤,由此估算,大将军和三公每人所能领到的年终奖,折合成人民币大概在10万元左右 。而当时三公和大将军的月薪只有17500枚五铢钱,折合成人民币不过7000元,领这一回年终奖,要超过他们一年的工资,所以,大官小官都期盼快快过年 。
北宋是中国古代的“高薪时代”,工资高年终奖少 。每年冬至,皇帝给高级干部们发年终奖,宰相、枢密使以及曾经封王的大臣,每人只有5只羊、5石面、两石米、两坛子黄酒而已 。宋朝一石是66公升,大概能装米50公斤,装面30公斤,两石米无非100公斤,5石面无非150公斤,再加上那5只羊,最多只值几千块钱 。而著名清官包拯“倒坐南衙开封府”时,有工资(月料),有餐补(餐钱),有饮料补贴(茶汤钱),有取暖补贴(薪炭钱),有招待补贴(公使钱),有岗位补贴(添支钱),这些全部加在一起,一年将近一万贯,按购买力折合成人民币,至少在600万元以上 。那点儿年终奖跟他的薪水相比,简直不值一提 。
明清时期官员的俸禄很低,京官的年终奖金不是朝廷发,而是来自地方官员 。当时地方官员来钱渠道多,而京官就比较穷困一些 。地方官员为获取信息和得到京官的照应,每当冬日降临,往往以为京官购置取暖木炭为名,向六部司官孝敬钱财,此谓“炭敬” 。有诗证曰:“瑞雪逍遥下九重,行衙吏部挂彩灯 。频叩朱门献暖炉,玉做火塘熔炭红 。”
网络配图
实际上,炭敬就是春节过节费,在地方上叫节敬 。炭敬是“馈岁”(新年礼物)的意思,因此地方官员赠送所附的信里一般不直接说数目,而以梅花诗八韵、十韵或数十韵来代替,如果是四十两银子就说是“四十贤人”,三百两就说“毛诗一部”,显得很儒雅 。
地方官员自寻年终奖
对于一些地方小官来说,指望不上皇帝给他们发年终奖,只能另辟蹊径 。他们的年终奖需要自己创收,办法也各不相同 。
不同级别、不同性质的“单位”“创收”的渠道和能力是天差地远的 。职权大的衙门,“小金库”充足,年终奖就会很多;没人理会的清水衙门,“小金库”寒酸,年终奖就少 。南宋时期,大诗人陆游曾经说过一句顺口溜:“吏勋封考,笔头不倒;户度金仓,日夜穷忙;礼祠主膳,不识判砚;兵职驾库,典了祓裤 。”吏部是管官员升迁的,户部是管工资发放的,这两个部门,一个管人事,一个管财政,都是主要机关,因此红包多得收不完 。而礼部主管文教,没人理会;兵部在太平时节用处不大,也没人理会 。所以这两个机关的官吏就没有多少红包,穷得都要去当裤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