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年终奖怎么发?( 二 )


网络配图
秦、汉、魏晋时期,公文不是写在纸上,而是写在竹简上,一份较长的公文,得用一堆竹简 。等到公文写成,从这个部门传达到那个部门,官员怕竹简丢失,也怕有人篡改,就将公文用口袋装起来,扎紧了,再糊上胶泥,盖上公章 。另一个部门收到这个口袋,剥掉胶泥,把竹简倒出来,装竹简的口袋就成了废品 。那时候装竹简的口袋有皮质的、有丝织的、也有麻布的,都能卖钱 。大一点的部门——像负责监察百官的御史台,公文往来最多,攒的口袋也最多,到年底运到市场上卖掉,一个部门的办事员就都有年终奖了 。南北朝以后,公文主要用纸张,公文往来都靠驿马运送,路上怕纸张磨损,还得用封套把公文装起来 。这封套主要是布做的,史称“书囊” 。有些穷衙门,旧书囊攒得多了,让裁缝改成衣服或者被单,过年时发给诸位同僚,虽然微薄寒酸,也算是一项年终奖 。至于写公文用的纸张,每过一年半载,一定能攒下一大批,等过了保密期限,就能卖废品,卖得的钱,也能发年终奖 。
唐朝和宋朝,都有那么一段时间(如唐肃宗时期和宋神宗时期),允许各“机关单位”向民间放高利贷 。高利贷的本金,有朝廷拨付的“本钱”和“公用钱”,也有公务员们自己凑的集资款 。上至六部,下至府县衙门,都会把这些本金放出去 。放贷的对象,主要是各部门辖区内的商人 。放贷的期限,短则几天,长则一年 。月息最低3%,而且是“驴打滚”的利滚利,利润相当可观 。获得的利润,国家财政抽小头,本衙门留大头,大部分利息都存进了“小金库”,供领导调剂使用,一些钱用来吃喝玩乐,一些钱用到岁尾发年货、发红包 。
其实,不管古代还是现代,年终奖只要来源清白,都是人们辛勤工作一年的犒赏,里面包含着人们对过去一年的肯定和对新一年的希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