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区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农业剩余劳动力”( 七 )


三、要有组织的拓宽农民转移渠道 。这是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出路 。一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农业内部转移 。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则缓业、渔业 。农业剩余劳动力在农业内部转移,实际上就是种植业劳动力向林业、牧业、渔业的转移 。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字,从现实来看,我国农业内部就业天地是很广阔的 。我国目前待开发的农业资源前景十分可观,有2/3的耕地属于需要改造的中低产田,还有5亿亩宜开发的荒地,18亿亩宜林、宜草的荒坡,2000万亩成海滩涂和3000万亩可养殖的淡水水域,如果这些资源有1/3得到有效开发,可吸纳的劳动力就要以数千万来计 。如果再进一步抓好农副产品的深度加工,实现农村集约化经营,则可吸纳更多的劳动力 。因此,在农业开发上,必须综合开发和利用耕地、水面、空间资源,发展资金、技术、劳动密集型的高效农业:在投资政策上,要进一步加强政府扶持力度,增加对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投入,实行科技、资金、物资和政策综合配套:在税收政策上,对开发性农业要给以优惠 。通过对农业的综合开发,充分挖掘农业内部的就业潜力 。二是通过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农村内部转移 。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农村内部转移,就是从农业生产领域游离出来的劳动力向工商业等非农业产业转移 。
首先,要继续大力发展乡镇民营企业 。改革开放以后,由于乡镇企业发展迅速,到1994年,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1.2亿 。但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后,乡镇企业大都转化成了民营企业 。从目前我国农村资源状况和乡镇民营企业的发展潜力看,乡镇民营企业仍然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渠道,也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潜力所在 。因此,必须针对目前东南部沿海地区的乡镇民营企业开始出现资本密集化、吸收劳动力的能力相对下降的趋势,要因势利导,推动一些乡镇民营企业上水平、上档次、上规模、扩大乡镇民营企业的发展空间与领域,使其更多地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 。同时,推动中西部乡镇民营企业的发展,即由东南沿海向幅员广阔、资源丰富的中、西部地区发展 。随着乡镇民营企业的大发展,其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就一定会增强 。其次,要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它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一个重要领域 。国外劳动力转移的经验表明,在工业发展的早期阶段,主要是工业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而在后阶段主要是靠第三产业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 。因此,从总体上看,只有工业化,工业和第三产业大发展,才能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 。但是,目前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乡镇民营企业地区布局较为分散,无法发挥非农产业的集聚效应,带动第三产业的兴起 。
针对这种状况,必须贯彻合理布局,相对集中的原则,推动乡镇民营企业的连片发展、加工业的适当集中,从而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进而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 。三是通过发展县域经济就地向工矿企业和小城镇转移,把农民培养成产业工人 。发展县域经济和小城镇不仅是我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而且是今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最重要的场所 。改革开放二十几年来,小城镇累计吸纳了5000多万农村劳动力就业 。城镇建设的发展,其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潜力是很大的,因为小城镇有其自身的优势:一是投资少 。据有关资料反应,大中城市每吸纳一个劳动力就业要投资12000元,而小城镇只要4000元 。二是小城镇更接近于农村,农民离土不离乡,既可降低转移过程中的成本和风险,也可充分利用本地的资源优势,这种方式的转移更符合我国的国情 。新疆富蕴县、哈巴河、伊宁市、沙湾县、玛纳斯县在这方面已有比较成熟的经验 。通过发展县域工商企业带动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实现以工促农、以企带村,实现农业就地变工业、农村就地变城镇、农民就地变市民,使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高度融合在一起,既解决了城乡二元结构和“三农”问题,又避免了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导致的“城市病”,从而走出一条有我国特色的城镇化、工业化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