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区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农业剩余劳动力”( 六 )


如何区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农业剩余劳动力”

文章插图
一、建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度保证体系,作为地方各级党政领导任期内的主要考核指标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和劳务市场的开放,农村劳动力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的局面逐步被打破,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或向非农业部门转移,或跨地区流动,尤其是进入九十年代以来,农村劳动力的流动规模急剧扩大 。据调查,近些年来,每年农村外出劳动力约9000万人,其中跨省区流动在3000万人以上 。这种流动对农村来说,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由包袱变为财富,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但是,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有很大的盲目性,对我国的交通运输、社会秩序、城市治安和计划生育带来了消极后果 。对此,一是必须加强和完善政府的宏观调控,建立相应的宏观调控体系,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盲目流动 。农民增收事关全局,必须切实加强对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发展劳务经济工作的领导,加快建立农民增收考核指标体系,把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农外增收作为各级党政班子任期内主要任务之一,把抓劳务经济抓农民农外增收的实际成效作为地州、县市、乡镇和有关部门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强化对各地劳务创工作的组织引导,层层落实农外增收任务,明确责任,加快建立健全各级劳务输出组织和培训网络,推动农民大规模培训转移 。二是要建立健全的就业服务体系,即发展培育多种形式的劳动就业中介服务组织,逐步形成包括信息、咨询职业介绍、培训在内的社会化的就业服务体系 。坚持市场配制劳动力资源的方向,逐步形成城乡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实现农村劳动力的有序流动 。三是切实加强对农民综合素质的培养 。劳动力的素质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和规模存在着十分重要的关键性作用 。实践证明,劳动者素质越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难度越小,转移的稳定度越高,相反,劳动力素质越差,可供选择的就业空间越窄,转移难度越大,稳定度也越低 。但是,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目前的情况下,除了切实贯彻实施普及农村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基本国策,消除新文盲外,强化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术培训,建构与农业劳动力就业相适应的新机制是当务之急 。建议国家统一建立农村劳动力培训制度,实行政府全额补助的政策,不断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力度,加强实用技术培训,培育有技术、会管理、能致富、素质高新型农民,鼓励用工企业和培训机构开展定单式培训,鼓励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通过综合性培训,提高非农就业技能,走出农业和农村 。
二、有效地控制农村人口增长,最大限度地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矛盾和压力,避免劳动力好颤的恶性增长 。一是压缩劳动力的供给总量 。劳动力的增加是随着人口增长而增加的,首先,必须有效地控制农村人口的增长 。新疆近年来农村人口增长速度虽然有所放缓,但增长幅度依然偏大 。农村劳动力供给过剩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历史上的决策失误所造成的人口基数过大和自然增长率过高 。我们不可能纠正历史上的决策失误,也无法改变目前过大的人口基数,但我们可以抓紧当前的计划生育工作,控制人口的过快膨胀,以缓解农村劳动力不断膨胀的问题 。其次是让非劳动年龄人口脱离劳动岗位(主要是指童工) 。据专家估计,我国非劳动适龄人口参加劳动供给的比率,相当于全部供给人口的10%,若能让这一部分人脱离劳动岗位,使之学成一至二种适应社会需要的技能后再进行就业,一方面可减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一方面又可提高劳动者的基本素质和竞争能力 。二是维护和扩大耕地面积 。耕地是农民的命根子 。耕地作为农业第一生产资料,是不可代替的 。就新疆来看,土地后备资源极其丰富,可开垦荒地很多,如果水的问题解决了,在开垦1000万亩土地是完全可能的,国家可以采取安排内地耕地稀缺的省份到新疆投资开发土地的方式,来置换因建设用地造成的耕地损失 。同时要要提高全民节约用地和保护土孙袜模地资源的意识 。要使每个公民都懂得土地的宝贵,要求人们无论是城镇建设、工矿建设、农业基本建设,还是农村住宅建设或其他基础性建设,都要力求少占地 。要充分利用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切实加强土地资源的管理,逐步改善生态环境,使现有的土地资源免遭破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