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区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农业剩余劳动力”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形成原因
农村人口笑掘拍数量庞大,人均耕地面积少,工业起步晚,城市化水平低,大城市散卜、大农村并存,城乡二元结构突出,这是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特征 。这一国情导致农村劳动力一直供大于求,只不过在计划经济时期处于隐性状态 。改革开放后,农业碰羡生产体制发生革命性变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土地的使用权和经营权,解除了对农民经济活年代以来,农业领域容纳劳动力出现了绝对量下降的情况,平均每年下降0.83个百分点 。现在,农村劳动力供大于求依然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之一动的诸多限制,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短缺经济和计划经济下将农民禁锢在农村的粮油副食品定量供给彻底改观,人多地少的矛盾开始凸显出来 。

如何区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农业剩余劳动力”

文章插图
怎样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
怎样合理支配农村剩余劳动力中国农村,由于人口增加、土地资源有限,现代生产方式的日益应用,农村人口流动和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压力越来越大 。怎样解决问题并稳定社会?战略上讲:从时间、数量上稳定推缓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条件,积极快速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政府进行宏观调节和徽观管理,安全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推进城市化,合理发展小城镇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 。
从目前和今后一个阶段来看,由于农业生产成本的提高、农业产品价格的疲软、乡镇企业遇到供给过剩的竞争、农民的负担又难以有效减轻,农民收入增长将放缓,城乡收入差距有可能继续扩大 。收入差距扩大又会导致人口和劳动力从低收入地区向高收入地区流动 。也即剩余劳动力流动和转移压力将越来越大 。怎样缓解其压力并稳定社会呢?
一、人口流动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就空间经济而言,农牧业经济是一种分散的用土地资源较多的经济,而工商业和现代经济是一种集中的用地较少的经济,为了节约用地和节约分工引起的交换的种种成本,经济发展实质上是人口、生产要素、企业、市场、基础设施等等在地理上集中的过程 。其必然伴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人口向城市的流动和转移 。
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人口集中后的城市,由于工商业的发展,由于细分的居民需求形成规模化的市场需要,创造出越来越多的就业机会;随着工商业创造的财富越来越多,城市工商业中的劳动力收益也越来越高 。相反,在农村中,由于人口增加、土地资源有限、现代生产方式的日益应用,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如果人口不能及时地向城市转移,农业的比较收益就会越来越低 。这时,城市中相对多的就业机会和相对高的收益,必然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人口向城市流动 。如果禁止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由于没有低工资的劳动力抑制城市工资水平的过快增长,城市的收入会越来越高,而农村由于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收入水平相对会越来越低,城乡收入差距将越来越大,最终会导致社会的极不稳定;将农民永远或者千方百计限制在土地上,通过不让他们向城市流动来稳定社会,从经济学和社会学上看,就其结果实际是一种较笨和适得其反的做法 。因此,城乡就业机会和收入差距引起城乡人口流动,而城乡人口流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不断和最终稳定社会,这是一个发展经济学上的定理 。
只有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口向城市转移,才能提高农民的收入 。从这几年农民的收入结历罩好构看,外出务工性收入的比重越来越大,而农产品出售获得的收入比闷吵例则日益下降 。一个四川的农民,在家劳动力不得其用,一年中只干两个月农活,年收入1000元左右;到东南沿海打工,管吃管住,一个月给500元工资 。一年可向家乡寄回3000到4000元的收入 。而在农村中,由于转移出去一部分剩余劳动力,留下的劳动力的劳动生产率提高,收入也增加 。比如,过去3人种3亩地,现在2人外出务工,1人种3亩地,活劳动成本降低2/3,而过去由3人分摊的农业收入,现在可由1人获得 。如果农村剩余劳动力不向城市转移,农业本身产业结构调整的比较收益和效果也不会太高,结构调整的收益上升赶不上农业边际劳动生产率向负的下滑速度,农村收入增长缓慢的局面将得不到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