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中国历朝历代是如何立法保护野生动物的?

近日,河南大学生闫啸天在自家门口掏鸟窝被判刑10年半的消息,经媒体报道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人们不仅关注司法部门最终如何裁定这个判决,更进一步思考:在野生动物保护上,政府、社会、法律和个人都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该怎么做?其实,自古以来,人们都非常重视野生动物的保护,而且有独到和成熟的经验、做法 。我们不妨来看看,在古代,人们都是怎么做的 。
最早的野生动物保护机构和法令
早在几千年前的五帝时代,就非常重视野生动物保护 。当时管理山泽鸟兽的官员被称为“虞” 。大禹治水时,舜帝同时派益为“虞” 。现在看来,“虞”应该是世界上最早的生态保护机构和官职,所以益是世界上第一位生态保护官员 。
后来,在儒家经典著作《周礼》中,详细地记述了周代管理山林川泽官员的建制、名称、编制及职责等 。周代设地官,地官大司徒是政府官员中的六卿之一,地位非常重要 。他分管农、林、牧、渔等生产部门 。而下属山、林、川、泽的官吏分别称为山虞、泽虞、林衡、川衡,并按山林川泽的大小制定了大、中、小三类机构,及员工的数目编制 。可见当时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机构是相当健全的,其职责也很明确 。周以后的朝代多数也设置了虞、衡等机构来管理山林川泽等,以保护环境和野生动物 。其中专管禁猎政令的职务叫“迹人”,由“迹人”设立界限、禁令,派人守护 。凡田猎者都必须听从“迹人”的命令 。规定禁止捕杀幼兽,摘取鸟卵及使用有毒的箭射杀禽兽 。
那时,环境和野生动物保护法令也有了雏形 。公元前11世纪,西周颁布的《伐崇令》说:“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 。有不如令者,死勿赦 。”违者受到的惩罚很严厉 。春秋时,齐国规定山林水泽按时封禁和开放 。《管子·地数》载:“苟山之见荣者谨封而为禁 。有动封山者,罪死而不赦 。有犯者,左足入,左足断,右足入,右足断 。”可见其对于违反保护规定处罚更是残酷 。《吕氏春秋·士容论·上农》中也记载,当时制定了春夏秋冬的禁令 。禁令规定在生物繁育时期,不准砍伐山中树木,不准在泽中割草烧灰,不准用网具捕捉鸟兽,不准用网下水捕鱼等等 。这些机构的设置和法令的逐步完善,为后来各个时期的野生动物保护奠定了基础 。

春秋时期的一次成功野保行动
春秋时期,人们对于生物多样性和野生动物的保护有了较深的认识,人们参与保护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日益高涨,所以才发生了一个感人的故事 。
在《国语·鲁语上》记载了一个“里革断罟匡君”的故事 。说的是鲁国宣公很爱玩,不顾时令,在夏天的时候,他带人去泗水泛舟撒网捕鱼 。这事让大夫里革知道了,里革不顾君主情面,将宣公的渔网割断,扔到岸上,不仅如此,里革还对宣公讲了古代保护野生动物的制度 。他说:“古时候,大寒以后,冬眠的动物便开始活动,水虞这时才计划用渔网、渔笱,捕大鱼,捉龟鳖等,拿这些到寝庙里祭祀祖宗,同时这种办法也在百姓中间施行,这是为了帮助散发地下的阳气 。当鸟兽开始孕育,鱼鳖已经长大的时候,兽虞这时便禁止用网捕捉鸟兽,只准刺取鱼鳖,并把它们制成夏天吃的鱼干,这是为了帮助鸟兽生长 。当鸟兽已经长大,鱼鳖开始孕育的时候,水虞便禁止用小渔网捕捉鱼鳖,只准设下陷阱捕兽,用来供应宗庙和庖厨的需要,这是为了储存物产,以备享用 。而且,到山上不能砍伐新生的树枝,在水边也不能割取幼嫩的草木,捕鱼时禁止捕小鱼,捕兽时要留下小兽,捕鸟时要保护雏鸟和鸟卵,捕虫时要避免伤害蚂蚁和蝗虫的幼虫,这是为了使万物繁殖生长 。这是古人的教导 。现在正当鱼类孕育的时候,你却不让它长大,还下网捕捉,真是贪心不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