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系统化设计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怎么写?( 六 )


㈡理论研究中的问题
自8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教育理论界开始关注教学策略的研究,对其进行研究后发现了一些带有规律性的问题 。首先,研究大都停留在理论水平上,研究流于表层,大大忽视了教学策略在教学第一线的实际应用研究 。这是目前教学策略研究乃至教学设计研究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其次,在以往的研究中,多偏重于解决具体教学问题的策略研究,多集中于微观层次的研究,而忽视课堂教学的整体性教学策略的研究 。第三,在以往的研究中,研究教学策略时往往忽视学生的学习,只从教师的角度看待教学策略而缺乏对学生的考虑 。
三、关于教学策略本质的界定
为了建立和研究课堂教学策略的一般操作模型,应首先搞清楚教学策略的定义,即我们到底在研究什么,只有对研究对象加以严格的科学界定,科学研究才能最终得出科学的结论 。在借鉴现有各种定义的基础上,并通过教学实践和实验,笔者提出了一个比较符合现代教育发展趋势的教学策略定义 。
所谓教学策略,是以一定的教学观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或教学任务,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对影响教学的各个要素进行系统化的总体研究,并最终形成可以具体操作的整体化实施方案(李芒,1999年) 。这个定义充分说明了以下几点:第一,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设计必定是在一定的教育观念和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任何一种教学策略的背后都有一定的教学观念和理论作支撑 。第二,教学策略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它是由特定的教学目标所决定,直接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解决教学问题服务的 。第三,教学策略不仅重视 “教”,而且重视“学”,教和学是辩证的对立统一的关系,要强调教和学的相互作用,注意学生的意义建构 。第四,教学策略应体现全面性,应该充分考虑影响教学的各个要素 。这里所说的全面性不仅包括认知领域的各个方面,还包括情感和动作技能领域的内容;不仅包括智力因素,也包括非智力因素 。第五,教学策略不是教学方法,而是方法的方法 。教学策略的外延比教学方法宽泛,层次比教学方法高,教学策略是教学实施的总体方案 。第六,教学策略不是抽象的教学原则,它具有具体、明确的内容,它可供师生在教学中参照执行或操作,因此它具有可操作性 。第七,教学策略具有前置性和过程性相结合的特点 。所谓前置性是指教师需要在进入课堂实施教学之前,进行教学策略的选择和确定 。所谓过程性是指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同样存在教学策略的问题 。教学策略是对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等三个阶段展开工作的,教学策略方案在实施的过程中,如果出现了意料之外的情况,教师就需要在现场作出“怎么教”的策略选择 。
四、课堂教学策略一般模型的建构
如前所述,以往对教学策略的研究比较缺乏整体性、结构性和程序性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以系统科学理论、学与教的理论及教学设计理论为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严格按照系统建模的一般程序和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结构,结合我国学校教学的实际情况,试图建立一个适用于学校课堂教学的教学策略模型,从整体上把握课堂教学策略,建立教师的可操作程序,阐明教学策略各要素、各子系统之间的联系,认识教学策略的结构和活动程序的组成部分,使教师易于理解和掌握 。
图:课堂教学策略的一般模型(李芒,2000年)
如图所示,课堂教学策略模型包括三大过程、十大模块和若干要素 。我们可以把这个模型的主要特点概括为,第一,教学策略不仅仅只是解决“怎么教”的问题,还应该研究“教什么”的问题 。不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怎么教”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因此,这两者都是教学策略所研究的重点问题 。这是它的全面性 。第二,课堂教学策略的选择和应用是一个循环系统,思考教学策略的过程就是一个由三个过程组成的完整的总过程,三个过程紧密相连,缺一不可 。策略内部的各个组成要素都是整体中的一部分,为达到整体目标而发挥各自的作用 。通过整体的作用,可以使得教师的教学活动保持在一个科学的轨道上 。这就是此模型的整体性 。第三,教学策略模型十分强调系统反馈 。在教学实际当中,教师在设计教学策略时,需要不断地积极获得各种反馈信息,在教学策略过程的各个阶段都应注意收集反馈信息,进行全程调控,对各个模块进行不断地修正 。这就是它的反馈性 。第四,教学策略需要考虑多种影响教学的因素,这些因素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 。如果条件允许,应尽可能多地考虑各种教学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 。模型中的每一个模块都是其它模块的必要条件,每一个模块与其它模块都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 。这就是它的相关性 。第五,从此模型可以看出,它是由教师掌握和运用的一种教学操作程序或工具,是从教的角度、站在教师的立场上来看待和探讨教学过程的,这是无可厚非的 。但是在强调教师“教”的同时必须强调学生的“学”,从教的角度研究教学策略,时刻不能忽视学生的学习,要充分考虑和研究学生的主体作用 。这就是它的主体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