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金刚经三十二偈 南怀瑾金刚经( 四 )


现在我们说明了这个道理,说了半天,不要把话转开了,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金刚经前面都提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中间也提过,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见,不能见如来 。到这里,忽然一转,提出「见」,不提出相 。相是相,茶杯是现象,毛巾是现象,书本也是现象,我也是现象,他也是现象,你也是现象,山河大地一切房子都是现象,连虚空也是现象,清净也是现象,睡觉也是相,作梦也是相,醒了也是象,一切现象都是生灭变化 。
所以有些人天天打坐,问他好吗?好啊!好清净 。著相!著清净之相 。相不是道,道不在相中 。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 。你要立一个清净是道,再加上背上督脉通了,前面任脉通了,拿水龙头一开灌进去,都通了,那不是成道,那都是著相 。一著相,知见立,知即无明本;要知见无,见斯即涅槃 。
所以现在告诉你知见之见是什么?他告诉须菩提,假使有人说,我提出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你说说看,那人了解我所说的意思没有?他这个人还算真正学佛,懂了佛法吗?
【不也 。世尊 。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 。】
须菩提说,那不对的,这个人虽然学佛,根本不通啊,不懂佛法的道理 。
【何以故 。世尊 。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
那么佛也跟著说,你现在提出来一个假定的问题问我,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见道之见,这只是一个讲话上的方便;假设有这么一个见处,一个明心见性,见道之见,那也只是一个表达的方法而已,一个揭穿真义的名辞而已 。实际上啊,明,无可明处;见,无可见处,所以叫做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
如是知见
【须菩提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于一切法 。应如是知 。如是见 。如是信解 。不生法相 。】
佛告诉须菩提最后的结论,你要注意啊!真正学大乘佛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想求得大彻大悟的人,于一切法,包括世间法,出世间法,应「如是知」,要了解知道金刚经这些一层一层的道理 。「如是见」,要有这样一个见解,所以有知有见 。
知见两个字,再加一个说明,一切大小乘的佛法,尤其是小乘的佛法,是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五个次序 。按次序来修行,先守戒,再修定,再由定发慧悟道 。真的悟道了,解脱一切苦厄,但是解脱的最高程度,仍是物质世间一切的束缚 。当这些欲界、色界一切的烦恼、情感都解脱光了以后,还有个东西就是心性的所知所见,这个知与见仍要解脱,最后要彻底的空 。刚才举出来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这里也讲,发大乘心,想由凡夫修道而成佛,应该对一切法,「如是知,如是见」 。
如是怎么知?怎么见呢?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那么所谓外道者,即非外道,是名外道;所谓魔鬼者,即非魔鬼,是名魔鬼;所谓我者即非我,是名我 。就是这一套8一切」,整个归纳起来,空有都不住,无注无著,所以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 。
你理解了,也见到了这个道理,「如是信解」,理性上清楚了,才是不迷信 。如果佛法的教理都没有弄清楚,情绪化跑来学佛参禅,全体是迷信!所以把知见搞清楚了,如是信,才是正信 。如是解,正信以后,由这样去理解它,这才是理性的 。学佛修道是理性的,不是情感的,不是盲目的迷信,是理性的如是信解 。
我们自己的法相
为什么说「不生法相」?为什么不说不「用」法相,或者不「坠法相,不「著」法相,不「落」法相呢?这些字都不用,而用不「生」法相,这是有区别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