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放弃北伐匈奴修长城:只因战争的成本太高

公元前215年 , 在今天内蒙古的河套地区 , 秦朝大将蒙恬率领以步兵为主的秦军 , 与凶狠的匈奴骑兵展开了一场殊死之战 , 刚刚统一天下的秦军士气正旺 , 一举拿下了河套地区 。匈奴残部望风而逃 , 远遁大漠 。然而 , 凯旋的秦军得到的命令却不是再接再厉 , 攻占漠北 , 而是转攻为守 , 30万大军以战国时期燕、赵、秦三国的北方长城为基础 , 就地修筑长城 , 从西北的临洮一带一直延伸到辽东 , 横贯东西的万里长城第一次出现在人们的眼前 。
究竟是什么导致了秦始皇停止北伐 , 反而耗尽全国的财力、人力去修筑长城呢?因为秦始皇不仅是我国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 他还是一位卓越的经济学家 , 他肯定算过一笔经济账 。让我们站在秦始皇的角度来思考对付匈奴的难题 。首先 , 秦始皇统治的民众基本上都是农民 , 而如果要深入大漠与匈奴作战 , 就需要相当数量的骑兵 。把平时基本不骑马的农夫转变为强大的骑兵 , 不仅要花费大量的时间、金钱训练 , 同时由于这些农民当了兵 , 不能再从事农耕了 , 还要蒙受生产上的劳动力损失 。
【秦始皇放弃北伐匈奴修长城:只因战争的成本太高】况且即使有了强大的骑兵 , 要送他们到北方草原深处作战 , 粮草的运输和损耗也是一笔很可怕的开销 。古代没有高速公路和铁路 , 也没有大货车 , 粮食运输只能靠人力和畜力 , 十分艰难 。史记中曾经记载 , 从中原地区运送1石粮食抵达北方的前线 , 路上运输队消耗的粮食竟达到了192石!而匈奴骑兵的作战成本却很低 , 游牧民族从小在马背上长大 , 既是放牧者 , 也是战士 , 角色转换很容易 , 甚至可以一边放牧 , 一边作战 , 后勤保障比农耕民族好多了 。
农耕民族作战的成本比游牧民族要高 , 而作战的收益却很可怜 。即使占领了广袤的草原 , 却无法耕种 , 中原王朝的税收是从农民的头上获取的 , 没有了农民 , 要那么大片的草原有什么用处?即使打赢了对游牧民族的战争 , 也要被高昂的战争成本压垮 。
汉武帝雄才大略 , 曾经在对匈奴的战争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 可是劳民伤财 , 大大削弱了国家的经济实力 , 直接导致了汉朝的衰落;明成祖朱棣的大军五出漠北 , 苦战多年 , 把蒙古各部赶得四处奔逃 , 但仗打到最后 , 先吃不消的却是明朝 。反观骑马的游牧民族 , 他们来去如风 , 掠夺农耕民族积累的财富轻而易举 , 收益惊人 。成本低 , 收益高 , 游牧民族怎么会不热爱劫掠战呢?得想个招儿 , 改变成本和收益上的巨大反差 。秦始皇借鉴战国时期的策略 , 想到了修筑长城 。有了长城这种防御工事 , 流动的战场将会变为固定的战线 。游牧民族无法重演来了就抢、抢了就跑的闹剧 , 必须先在长城一线与守军打一仗 。
如此一来 , 成本和收益就改变了 。防守的农耕民族可以从附近的农田中获得粮食 , 进攻的游牧民族却远离了放牧的草场 。而且长城一线多群山 , 重要的道路上又修建了坚固的关隘 , 农耕民族的步兵只要固守防线 , 游牧民族的骑兵就毫无用武之地 , 往往还没有抢到东西 , 就先挨了一顿打 。依托长城打防御战 , 农耕民族不用训练骑兵部队 , 训练成本得以降低 , 又因为士兵原本就是农民 , 有了固定的根据地 , 熟悉农活的士兵们在闲时完全可以就地屯垦 , 后勤的负担也小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