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也上科学课:那是怎么样的情景?

1662年,年仅8岁的爱新觉罗·玄烨继承大统,登上大清帝国的皇帝宝座 。这个父亲刚刚去世的孩子,还没来得及擦拭失去亲人的泪水,就得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扛起一个帝国的重任 。他就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君主,开启了“康乾盛世”局面的康熙帝 。
开启科学之门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康熙登基的第5年,发生了一件让他刻骨铭心的科学事件 。1667年,少年康熙帝开始亲政 。这时杨光先掌管了钦天监,但是他所采用的历法却错误百出,甚至连闰月都推算错了 。于是康熙亲自带领官员测验日影,来确定哪种历法更优越,结论是西方传教士所采用的历法更加准确 。在这次“历法之争”的过程中,康熙曾询问周围的大臣关于中西历法的意见,但是众大臣或莫衷一是,或道不出所以然 。对这种“举朝无有知历者”的状况他非常心急,这次“历法之争”让康熙意识到,如果他不懂科学,就只能听从别人的想法,而无法做出正确判断 。由此,康熙开始认真关注、学习科学 。
康熙是一个具有务实精神并且很自律的人,他亲自制定了需要学习的科目表,选择了数学、几何、天文、物理、化学、地理、生物等一些具有实用价值的科目,并邀请了法国传教士徐日升、安多、张诚、洪若翰等人作为他的老师,并要求他们撰写授课教材 。
自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开始,康熙安排传教士们每天都进宫讲课 。上午讲两个小时,晚上再讲两个小时,甚至在外出的时候康熙也会带着传教士,以便不耽误课程 。康熙学习认真刻苦,细心听讲,反复演算,有疑必问,勤奋地学习了四五年之久 。
【康熙皇帝也上科学课:那是怎么样的情景?】康熙在学习过程中不是死记硬背不求甚解,而是十分重视实践 。例如,有一次洪若翰神父给他讲到物体的成分时,康熙就拿起一个球,精准地称出了球的重量,测出它的直径 。然后,他再算出同样材料、直径不同的一个球的重量,这样就可以求出这个固体的密度 。最后康熙还会再测算一个同样直径或同样重量的球,来对刚才获得的数据进行验证 。
康熙渊博的知识不仅来源于他平时的刻苦学习,还来自于他勤奋的调查和实践 。例如在亲征噶尔丹的途中,每到一地,他都不忘调查记录当地的地貌、地质、水利、农业、生物等方面的概况 。
图片来源于网络
组织测绘《皇舆全览图》
1689年,中俄进行尼布楚谈判需要地图,但是却发现因为地理知识缺乏,中国东北部分没有地图可用,这个时候传教士进呈了已经绘制好的亚洲地图 。康熙帝深知地图在国家政治、军事、经济、交通、河道治理等各个方面的重要意义,他也意识到中国旧地图存在测量不精准、比例尺大小不一等各种问题,于是下定决心要测绘全国及各省的精确地图 。
1707年测绘工作开始,先由传教士张诚进行试测,测绘了直隶地图一幅 。康熙亲自参加测绘,他的工作是将测试结果进行校勘,并把测试图和旧地图进行比较,确认新测绘地图的精度远远高于旧地图 。试测成功后,全面的测绘工作就开始了 。
1708年,从传教士白晋、雷孝恩、杜德美奉命测绘万里长城开始,一直到1718年,10年间传教士们跑遍了关内15个省、关外的“满洲”、西藏等地,1718年底,终于绘成了《皇舆全览图》 。这幅地图是当时世界上工程最大的制图,也是最精确的地图,在很长时间内,中外各国所绘的中国地图都用此图作为底本 。
尽管康熙没有和传教士们一起奔赴各地测绘地图,但是他是这次测绘工作的领导者和组织者 。早在大规模测绘之前,康熙就广泛派人测量了各地的北极高度(地理纬度)和东西偏度(地理经度),为测绘做了大量准备工作 。在测绘过程中,康熙又命各地官员妥善招待和配合传教士们的测绘工作,并且每一地的测绘完成后,要第一时间将图传入宫中,便于康熙观看和使用 。康熙的科学素养和眼光促成了这次伟大的地图测绘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