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明清两朝公车改革为何不能进行到底?

自古以来 , “公车”对历朝历代的官员们来说 , 既是代步的工具 , 更是身份和排场的象征 。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 , 王公贵族们都以乘坐“公家”的马车为荣 。西汉开国时 , 由于连年战争的原因 , 马匹奇缺 , 汉高祖刘邦出行都找不到四匹毛色相同的马拉车 , 一些官员只得屈尊乘坐“公家”牛车 。到了东汉初年 , 光武帝刘秀认为 , 国家初建 , 百废待兴 , 在公车使用上也应该节俭 , 所以费用相对低廉的牛车再次盛行 , 直到经济恢复后牛车才又被马车取代 。
唐宋时期 , 官场开始盛行坐轿 , 不同品级的官员乘坐不同的轿子 。因而称为官轿 。其实 , 也就是一种“公车” 。每逢官员坐轿出府 , 都有随从在前鸣锣开道 , 轿旁还有侍卫人员前呼后拥好不威风!百姓见之必须肃静回避甚至跪拜 。官越大 , 抬轿的人越多 。一般七品官多为四抬 , 五品以上的官员可乘八抬 , 皇帝出宫时是十六抬 , 自然是最高的规格 。
其实 , 官员最初一般是没有坐轿资格的 。唐代初年 , 就连官职最高的宰相出门也一律乘马 , 只有贵族妇女才可乘轿 。唐武宗时期有所松动:三品以上的宰相、三公、尚书令以及退休和患病的官员才可乘轿 , 其余不论尊卑 , 一律不准 , 而且坐轿者还必须自己花钱消费 。北宋时期 , 士大夫阶层认为乘轿是“以人代畜” , 有伤风化 , 所以都不乘轿 。宋哲宗绍圣二年“禁京师人士舆轿” , 只有司马光是四朝元老 , 德高望重 , 哲宗念他年事已高 , 批准他乘轿上朝 , 但司马光一再辞谢 , 不愿接受这样的“待遇” 。
到了辛亥革命以后 , 北洋军阀上台 , 改坐轿为坐车 。当时 , 北洋军阀官员坐车的两边都有踏板 , 各站一名挎盒子炮的保镖 , 招摇过市 , 煞是威风 。北洋军阀坐车的优劣和权力的大小成正比:权力越大者 , 坐的车越好;权力一般者 , 坐的车也就一般 。
纵观中国古代的公车发展史 , 可以看出 , 由于历朝历代没有规定官员的坐车、坐轿等交通工具的公私使用之分 , 一旦交通工具派发下来 , 完全供主管官员个人使用 , 成了绝对的私人用品 , 因此 , 助长了官场腐败与奢靡的风气 。明清时期 , 坐着八抬大轿泡酒楼、逛妓院的官员不在少数 。同时 , 古代官车数量庞大 , 已经成为国家严重的财政负担 。
明朝开国 , 平民出身的明太祖朱元璋就开始对“公车”腐败公开宣战 , 制定了一系列关于乘坐车轿的规定 。据《明史·舆服志》记载 , “景泰四年令 , 在京三品以上得乘轿 。弘治七年令 , 文武官例应乘轿者 , 以四人舁之 。其五府管事 , 内外镇守、守备及公、侯、伯、都督等 , 不问老少 , 皆不得乘轿 , 违例乘轿及擅用八人者 , 奏闻 。盖自太祖不欲勋臣废骑射 , 虽上公 , 出必乘马 。”这意思就是说 , 规定只允许三品以上文官可以乘坐四人抬的轿子 , 其余官员一律骑马出行;勋戚和武官不问老少 , 皆不得乘轿;违例乘轿及擅用八人抬轿者 , 都要接受严厉处罚 。这一套规定在明朝初期执行得还是比较彻底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