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明清两朝公车改革为何不能进行到底?( 二 )


为了让这一规定落实到实处 , 朱元璋还经常微服私访 , 在京城的街头巷尾 , 察访民情 。由于出身贫寒的缘故 , 朱元璋深知百姓的艰难 , 所以 , 在平时自己出行的交通工具使用方面 , 他力求做到率先垂范 。据《明史》记载 , 有一次 , 有司奏请 , 要把他乘坐的轿子装饰一下 , 需用黄金若干 。他当即拒绝说 , 不必了 , 用铜就可以 。有司讨好地说 , “陛下 , 即使用纯金 , 又能费多少?”朱元璋说:“朕富有四海 , 岂吝乎此?然所谓俭约者 , 非身先之 , 何以率下?且奢侈之原未有不由小至大者也 。”
朱元璋制定的一系列“公车改革”规定在明朝初期执行得非常有效 , 但是 , 随着明朝的日渐衰弱 , 监管也每况愈下 , 一些贪恋安逸、养尊处优的官员们又纷纷坐上了轿子 , 而且轿子越坐越大 。据《明史·奸臣传》记载 , 奸臣严嵩的死党、总管全国盐政的都御史鄢懋卿 , “性奢侈 , 至以文锦被厕床 , 白金饰溺器 。岁时馈遗严氏及诸权贵 , 不可胜记 。其按部 , 常与妻偕行 , 制五彩舆 , 令十二女子舁之 , 道路倾骇 。”
奸臣如此 , 忠臣也如此 。被称为改革家的张居正 , 乃万历朝的首辅大臣 , 回家奔丧 , 所坐过的轿子之大 , 让人目瞪口呆 。据有关史料记载 , 张居正这次返乡之行 , 那真是壮观得不得了:元辅的坐轿要三十二个轿夫扛抬 , 内分卧室及客室 , 还有小僮两名在内侍候 。随从的侍卫中 , 引人注目的是一队鸟铳手 , 乃是总兵戚继光所派 , 而鸟铳在当日尚属时髦的火器 。张居正的这顶轿子 , 不仅有里外套间 , 有厨房厕所 , 还有随侍人员 。如此大轿 , 恐怕是中国 , 乃至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大轿了 。为了让如此大轿从北京畅行无阻地赶到江陵 , 张居正可谓是煞费苦心 。在这千里行程中 , “五步一井 , 以清路尘;十步一庐 , 以备茶灶” , 拓宽道路 , 加固桥梁 , 劳师动众 , 一时惊扰无数官民 。
清朝进关后 , 朝廷规定在京的满族大臣不分文武一律乘马 , 不准坐轿;一品文官如果因为年老或疾病不能乘马的 , 必须经过特许才可坐轿;汉族文官可以坐轿 。但京师城区域广大 , 官员住宅距供职官衙的路途都很遥远 , 如果要乘轿上下班 , 得准备两班轿夫中途替换 , 一班轿夫抬轿时 , 另一班乘大板车随后 。计算下来 , 养一乘轿子的年度开销需要数千两银子 。因此 , 清朝庞大的官僚机构因交通工具占用了大量国家财富 。
因此 , 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 , 朝廷都在致力于“公车改革” , 规定在不影响官员形象的情况下 , 鼓励满汉大臣一律乘坐轻便价廉的代步工具 , 于是很多京官都改乘骡车了 , 比坐轿省得多 。而那些要一些高级官员 , 绿呢大轿可以保留着 , 放在宅第的轿厅里 , 需要显示一下派头时 , 可以花钱去轿行雇轿夫来临时抬轿 。
但是 , 从《清朝文献通考》的记载来看 , 满族官员不许乘轿的禁令在康熙时就已被突破 , 到乾隆时乘轿已成普遍现象 , 乾隆皇帝为此连发诏谕训斥 , 但是仅靠三令五申是没有效果的 。当时 , 大将军福康安 , 他作为乾隆的宠臣 , 长年统兵 , “其出师督阵亦坐轿 , 须用轿夫三十六名 , 轮替值役 , 轿行如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