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最著名隐士:两个皇帝请其做官遭到拒绝

“众芳摇落独暄妍 , 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 , 暗香浮动月黄昏……” , 林逋的《山园小梅》 , 不仅写出了梅的形 , 而且写出了梅的神 , 把梅花不畏严寒、傲雪凌霜的高贵品格 , 表现得淋漓尽致 。谁能如此深刻地理解梅花?谁又能如此细腻地解读梅花呢?任何作品都是志向与追求的表达 , 唯有那种以梅花高格自勉、自励、自期的人 , 才能写出如此俏丽的华章 , 才能奏出如此美妙的绝响 。
网络配图
林逋 , 字君复 , 杭州钱塘人 。《宋史》说他:“少孤 , 力学 , 不为章句 。”好学上进 , 但并不学究似地辨章析句 , 拘泥于书本 。青年时期 , 林逋浪迹天涯 , 放游江淮之间多年 , 闲云野鹤一般 。中年后 , 他厌倦漂泊 , 回到故乡杭州 , “结庐西湖之孤山 , 二十年足不及城市” , 过上了极其清苦的隐居生活 。
虽说隐居清苦 , 但林逋丝毫没有寂寞之感 。他好梅 , 也种梅 , 据说他在孤山种植了数百株梅花 , 赏玩之余 , 也采摘一些梅花卖出 , 以获取微薄收入 , 支撑自己的日常开销 。他无妻无儿 , 隐居孤山后 , 畜养了两只白鹤 , 日子一久 , 白鹤竟通了人性 , 即使林逋打开鸟笼 , 让它们盘旋云霄 , 纵情飞翔 , 不久它们又会主动回到笼内 , 忠诚如伴侣 。有客到访 , 倘若林逋不在家 , 守门的童子也不着急 , 而是一边泡茶迎客 , 一边放出白鹤 , 鹤鸣长天之际 , 便是林逋动身归家之时 , 次次灵验 。林逋蛰居孤山二十载 , 可谓“采于山 , 美可茹;钓于水 , 鲜可食” , 生活怡然自得 。因为钟情于梅 , 亲妮于鹤 , 人们送他一个“梅妻鹤子”的雅号 。
【宋朝最著名隐士:两个皇帝请其做官遭到拒绝】林逋喜写诗 , 善填词 , 却常常随写随丢 , 率性而为 。有人问他:“何不录以示后世?”他回答说:“吾方晦迹林壑 , 且不欲以诗名一时 , 况后世乎”(《宋史·林逋传》) , 生前名还不在乎 , 还会在乎那死后之名么?他书画双绝 , 令同时代的人们赞叹不已 , 陆游也是书法大家 , 曾说:“君复书法高胜绝人 , 予每见之 , 方病不药而愈 , 方饥不食而饱”(陆游《放翁题跋》) , 对林逋的书法推崇备至 。不过林逋画画写字亦如写诗填词 , 自娱自乐 , 从不轻易示人 。
网络配图
宋代隐居名山者不乏其人 , 既有耿介拔俗、潇洒出尘之士 , 也有走“终南捷径”、以获取高官厚禄的投机取巧之徒 , 像比林逋大十二岁的种放 , 就通过“假容于江皋”的经历 , 明作隐士 , 暗地里却跑官要官 , 最终得到了宋太宗、宋真宗的关注 , 当上了朝廷的谏议大夫 。而林逋却从来没想过要走“终南捷径” , 他隐得率真 , 更隐得彻底 。
景德四年(1007年) , 宋真宗听说了林逋的事迹后 , 特意安排杭州知州王济去孤山 , 专程探望林逋 , 有意征他出山 。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 , 宋真宗又派人送来粮食和布帛 , 要求地方政府定期给予接济 。天圣三年(1025年) , 宋仁宗也安排人送钱送物 , 表达慰问之情 。按说 , 有了两代帝王的垂青 , 只要稍有仕途之念、富贵之想 , 实现目的并不是一件什么难事 , 何况宋真宗的确曾经派人来征求过他出山的意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