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帔原是古代妇女的一种披肩服饰,宋朝以后定为命服,随品级高低而不同,明代在制度上对霞帔作了详细规定,一品至九品,各不相同 。”唐代白居易在《霓裳羽衣歌》中咏道:“虹裳霞帔步摇冠,钿璎累累佩珊珊 。”每每读到此,便想到古时的那些头戴凤冠身披霞帔的出阁女子,在人生最幸福的那一天可以装扮得如此华丽,一抹浓艳,满身喜庆 。霞帔,在古代原是贵族妇女的正式服饰,只有在国家重大典礼以及各种礼仪场合才能穿着,而且还被皇帝规定为“非恩赐不得服” 。那么,霞帔是怎样作为民间女子出嫁时的嫁衣呢?本期的半岛讲堂中,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曹丽芳就为读者讲述了一个美丽感人的传说 。
凤冠霞帔本是贵族妇女礼服
霞帔也叫做“霞披”或“披帛”,它的形状像两条彩练,上面印画图纹,穿着时把它绕过颈部,披挂在胸前,下垂一颗金玉坠子 。曹丽芳老师介绍,霞帔大约起源于晋代,据《事林广记·服饰类》记载:“晋永嘉中,制绛晕帔子,令王妃以下通服之 。”隋唐以后,妇女们在各种场合,如劳动、娱乐或出行,都喜欢用披帛作为装饰,又因为人们觉得这种服饰美如彩霞,所以称它为“霞帔” 。白居易在《霓裳羽衣歌》中就有“虹裳霞帔步摇冠”的描写:“虹裳霞帔步摇冠,钿璎累累佩珊珊 。”从传世的壁画、陶俑来看,穿着这种服装,里面一定要穿内衣,不能单独使用 。
到了宋代,霞帔正式作为贵族妇女的服饰,并随其丈夫或儿子品级的高低,式样各不相同,而且还有个硬性规定:非恩赐不得服,不是皇帝恩赐的人,不能穿着霞帔 。《宋史·舆服志》所记:“常服,后妃,大袖、生色领,长裙,霞帔、玉坠子 。”所谓“常服”并非指日常服装,而是在国家大典之外的各种礼仪场合所应着的正式礼服 。明代也沿袭了这一制度,霞帔被用作后妃、命妇们的服饰 。曹丽芳老师介绍,命妇常服、礼服的霞帔,颜色、图案都有具体的规定,从霞帔的纹样上能反映出来她们品级的高低 。福建南宋黄升墓中出土有宋代霞帔的实物,其形制是两条绣满花卉纹的细长带,长带尖角一端相连,形成“V”字形 。穿用的方式,是将两条长带搭在肩头,在颈后以线缝连,而尖角一端垂在身前,下坠一个金或玉的圆形“帔坠”作为装饰 。这样的霞帔是宋代内、外命妇常礼服的一部分 。
明代的霞帔狭窄如巾带,清代的霞帔则阔如背心,中间缀以补子,补子的纹样一般都视其丈夫或儿子的品级而定,武官的妻子和母亲不用兽纹而用鸟纹 。这些补子的形状,一般都是方形,到光绪中叶,曾出现过圆形补子,但是也仅限于汉族贵妇中间,并且很快又恢复了原状 。
宋代“霞帔”也指后妃级别
【凤冠霞帔本是后宫斗争标志:真正凤冠只有四件】从宋代开始,霞帔成了贵妇礼服的组成部分,也成了女性社会身份的一种标志 。由于制度规定霞帔“非恩赐不得服”,不用说民间女子了,就是皇帝后宫中的普通宫女也无权佩戴,不过,在宋代的宫廷中还是有人获得了皇帝的恩宠,被赐以霞帔,于是就衍生出了“红霞帔”和“紫霞帔”的后妃名号 。
曹丽芳老师介绍,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绍兴九年,“后宫韩氏为红霞帔” 。将韩氏泛称以“后宫”,可见她本来只是一位普通宫女 。再如宋人张扩《东窗集》中记有《红霞帔冯十一、张真奴、陈翠奴、刘十娘、王惜奴等并转典字,红霞帔鲍倬儿、紫霞帔王受奴并转掌字制》一则文字,实际上是皇帝所开具的“授任书”,把一批原为“红霞帔”、“紫霞帔”身份的宫人,提升为“典字”、“掌字” 。元代学者陶宗仪所编纂的《说郛》中记载说,在宫廷内命妇中,“典字”为正八品,“掌字”为正九品,在后妃、女官的正式编制当中属于最低的两级,而“红霞帔”、“紫霞帔”根本连“品”都算不上 。这样说来,当时皇帝如果喜欢上了一位普通宫女,往往先给她一个红霞帔或紫霞帔的名分,让她与一般的宫女有所区别 。如果这位宫女能够继续获得皇帝的恩宠,才有可能被封为正式的嫔妃 。
- 李密是官二代亡命两年多最后加入农民起义军
- 湖南雁城是哪个城市 雁城是哪个城市
- 每天常说的用语,竟是古代青楼的行话
- 血糖高是糖吃的多了吗 需要注意些啥
- 在春节人们通常做什么? 春节人们通常做什么
- 慈禧害死光绪皇帝用的是什么毒药?至今不解
- 老虎头上扑苍蝇是什么意思 老虎头上扑苍蝇是什么生肖
- wifi路由器有辐射吗 wifi路由器是否有辐射
- 干锅如何烧 干锅的做法是啥
- 吐鲁番是南彊还是北彊 吐鲁番是南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