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幽王为什么会烽火戏诸侯:他的死真是意外吗?

周幽王为何频频“烽火戏诸侯”?真的只是为了博美人一笑?其实是敌人频繁入侵,不得不时时告警 。褒姒为什么会改立为王后?周幽王又是被杀害的呢?千古疑案或得新解 。
回到东周开始之前
公元前770年,西周最后一位暨东周第一位君主,平王宜臼在秦襄公的护送下把国都迁到了他的叔祖父(祖父周宣王的异母兄弟,曾祖周厉王的儿子),王子多父早先于前806年开始大力营建的成周洛邑,标志着周代经历275年,以镐京为首都时代的终结 。由于洛邑位于镐京的东面,接下来这个以新都洛邑为行政中心的时代被后来的记录者称作东周,相对地,之前的时代就被称作西周 。(这一以东、西对立二分,并以空间位置替代时间次序的命名方式,为后继者开了先河,如西汉/东汉,西魏/东魏,不同于相对晚近时代的南北对立 。)
我们今天对东周的了解要比西周更加详细,一方面固然因为东周距离我们相对更“近”一些,另一方面也因为这个时代的前半段所发生的事件,大致被鲁国史官编撰的编年体文本《春秋》记录了下来,而后半段又被较晚时西汉刘向的《战国策》所命名 。于是整个东周时期(前770-前221年)又被合称为“春秋(与)战国”时代 。
西周向东周的转变,在中国先秦史上具有非凡的意义,传说中礼法完备的西周就此终结,进入了“礼崩乐坏”的东周时期,当然,东周并没有孔子眼中那么糟糕,这毕竟是中国古典时代最精彩的部分 。由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组成的东周时代是个人心浮动,又积极进取的阶段,不但诞生了“诸子百家”等精彩纷呈的学说,还奠定、塑造了中国人行为法则的基本典范和道德偶像 。不夸张地说,我们今天《成语词典》至少百分之五十以上的成语,都源自这个时代,比如“老马识途”、“鹬蚌相争”、“一鸣冲天”、“螳螂捕蝉”……
然而,正如后来儒家学者始终将“西周”当作崇高理想的王国,魂牵梦萦的道德故乡,永恒回归的精神家园,同时将东周视作“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混乱之始(那几次“尊王攘夷”的壮举除外) 。在呈现东周的精彩之前,我们或许也要先回到西周世界将要崩坏前夕,那个荒诞而不失有趣的故事当中 。
烽火为谁点燃
所有关于西周崩溃的叙述中,都离不开平王的父亲周幽王令人啼笑的传说 。说到幽王,又少不了幽王的父亲宣王 。具有“中兴”之称的周宣王并没有传言说得那么卓越,作为被国人驱逐十四年不得国而终,留下“国人暴动”、“共和行政”等事迹的周厉王的儿子,周宣王的一生都在东征西讨,收拾父亲留下的残局中度过 。《竹书纪年》提到,只是在刚即位时打赢了两仗,之后“王师败逋”这几个字就与他终生如影随形了 。唯一的例外是公元前787年,宣王打败了大致位于陕北东部的“申戎” 。这次胜利除了点缀了宣王的“中兴”之功外,还为他的儿子和孙子的命运埋下了伏笔——宣王让儿子娶了申戎首领(申侯)的女儿,生下了未来的平王 。
五年后宣王去世,幽王即位 。从一开始就运气不佳的幽王,公元前781年他即位的第二年时,就遇到了“西周三川皆震”,司马迁的《史记周语》里周太史伯阳父的评价,认为“周将亡矣” 。这个预言性的论断极可能来自后代史家的总结,但这至少表示幽王不幸的开始或许并非偶然 。
传说还提到,即位第三年,幽王宠幸了褒国女褒姒,褒姒为他又生了一个儿子 。接下来就是幽王最著名的事迹“烽火戏诸侯”了 。在《周本纪》讲述的版本中,幽王为取悦不爱笑的美人褒姒,“数举烽火”博其一粲,诸侯见烽火起而勤王,发现白来一次,悻悻而归,终于惹得美人大笑 。后来诸侯知道真相,即便烽火有警,“益亦不至” 。这回该轮到幽王“眼泪掉下来”了,他后来的经历证明,的确是他的玩笑之举坑了自己 。因为当幽王准备为立褒姒为王后,废去王后申侯之女,以及申侯的外孙,太子宜臼,并改立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时,申侯大怒,和缯人﹑西夷、犬戎一道合攻幽王,而“幽王举烽火征兵,兵莫至” 。(文献还提到,幽王任用了一名“善谀好利”的虢石父为卿士,也是原因之一,对此我持保留态度 。)申侯、缯国﹑西夷和犬戎四方“杀幽王骊山下”,虏走褒姒而去,然后就发生了申侯外孙,“平王东迁”的故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