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幽王为什么会烽火戏诸侯:他的死真是意外吗?( 二 )


烽火戏诸侯是西周历史上著名的故事,但有些细节一直未得到重视,比如他为什么会“数举烽火” 。
传说总归是传说,幽王“数举烽火美人粲”的行为,很可能就是后人“冲冠一怒为红颜”的行为模板,但这个故事除了以戏谑的笔调,把周王误国的责任推卸到女性身上外,还给我们提供了什么重要信息呢?
事实上,这个故事在表面上讽刺幽王荒诞的成分外,还暗示了另一个事实:“数举烽火”——点燃烽火的次数很多 。而幽王点火的根本目的则是,“有寇至则举烽火”(当然,《吕氏春秋》提到同一事件时,没提到烽火,只提到了用鼓),请诸侯勤王;这里的“寇”,结合后来真的“举烽火征兵”的对象,显然就是与申侯有关的“缯人﹑西夷和犬戎”等等 。那么,这段故事实际透露出的信息便是,幽王的确曾经以“戎”为“寇”的名义多次征兵 。《竹书纪年》提到,幽王三年时“幽王命伯士伐六济之戎,军败,伯士死焉” 。无论是《诗经六月》中的“猃狁孔炽,我是用急”,《采薇》中“靡室靡家,猃狁之故”等诗句,还是《多友鼎铭文》所述和猃狁的战斗,以及《兮甲盘》、《虢季子白盘》、《逨鼎》等文献所针对的“猃狁”,都一而再地向我们提示自宣王以来周人北部有警的频率 。且在此时,周王还只有一个敌人,猃狁即犬戎 。
于是乎,隐藏在“烽火戏诸侯”故事中的第一个真相便是,幽王举烽火也好,击鼓鸣警也罢,实际反映了幽王之世所面临的窘境,“诸侯悉至”也是事实,只是警报频率过高,实在难以招架 。通俗地说,即便诸侯增援全勤了之前的100次防御战,但架不住以犬戎为代表的外敌不期而至的第101次进攻,不怪幽王失信,亦不怨诸侯疲惫 。

谁杀死了幽王
幽王不幸的被杀事件似乎也和褒姒有着某种关联 。我们首先要明确,参与杀幽王的主要人群,除了申侯和缯人外,西夷和犬戎都参与其事 。相同的表述还出现在《史记郑语》中,史伯提到周人和申人之间的政治关系时曾“预言”:“(周)若伐申,而缯与西戎会以伐周,周不守矣!”——申与西戎的关系 显然更密切一些,而幽王及周人的安危很大程度上便维系于申侯 。幽王甘冒边境安危之险,而更换储君并贬低和申人之间的婚姻纽带,便很难用道德政治学来解释 了 。
不过,从《竹书纪年》来看,周宣王三十九年,“王征申戎,破之”或许已经埋下了周、申之间的怨怼 。按照周人由来已久的文化方式,他们通常喜欢在击败另一个部族后,以婚姻的方式接受对方的臣服,并以此为纽带形成政治、军事上的同盟 。历史上,周文王的父亲季历击败东进路上的申、吕诸姜后,就和以师尚父(又名吕尚/姜尚)为代表的羌人群体结成了稳定的军事盟友(周文王的儿子武王姬发就娶了姜子牙的女儿),并一同伐商成功 。数百年后,相同的文化策略又一次影响了周人的命运 。
在史书中,周幽王一般都是“反面角色” 。
宣王当年击破申戎之后,不仅为儿子娶了申侯之女,还将申戎群体纳入了周人的战斗序列,这些臣服周王的人群不可避免地要为周人履行重要的军事职责 。也就是说,申侯极有可能是在周王点燃烽火后,有义务出兵勤王的诸侯之一,从后来申侯对西戎、犬戎及缯人的号召力来看,申侯可能就肩负着针对犬戎或西戎的防御任务 。那么结合“烽火戏诸侯”背后的事实来看,当诸侯们一而再,再而三地为周王履行出勤护驾的任务时,难免会出现疲惫或不满情绪 。而一旦因厌战而不执行军令,作为“天下共主”的周王,显然不能坐视不理 。作为对不履行职责的申侯的惩罚,幽王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取消其女儿和外孙在王室中的地位 。至于改立褒姒母子为元妃、适子,恰恰就是取消申侯女、子地位的部分结果,而非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