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廌为何被称为苏门六君子?苏轼对李廌知遇之恩

李廌(zhì)(1059—1109),北宋文学家 。字方叔,号德隅斋,又号济南先生(宋谢采伯《密斋笔记》卷三)、太华逸民(宋周紫芝《太仓稊米集》卷六六《书月岩集后》) 。祖先由郓州迁华州,遂为华州(今陕西华县)人 。家境贫寒,6岁而孤,但能勤奋自学 。稍长,即以学问称誉乡里 。
李廌的父亲李敦与苏轼同年举进士 。元丰四年(1081),苏轼谪贬黄州 。23岁的李廌与苏轼书信往来数月后,带着对苏轼的仰慕与尊重,专程赴黄州拜谒苏轼,贽文求知 。苏轼阅读后,对他的文章极为赞赏,认为他的文章“笔墨翻澜,有飞沙走石之势” 。他拍着李廌的背说:“子之才,万人敌也 。抗之以高节,莫之能御矣 。”李廌再拜受教 。因受苏轼赏识,故李廌与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陈师道一起,被时人称为“苏门六君子” 。
北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正月,苏轼以翰林学士朝奉郎知制诰兼侍读权知贡举,黄庭坚为参详官 。当时新、旧两派党争激烈,苏轼未入贡院,即有“先言任意取人”的传言弥漫朝野之间 。恰好这一年“苏门六君子”之一的李廌也参加考试 。李廌以文章受知于苏轼,苏轼誉之为有“万人敌”之才,故而据说“其年到省诸路举子,人人欲识其面,考试官莫不欲得方叔” 。李廌文名甚著,又适逢苏轼知贡举,李氏高中,在情在理 。然而事与愿违,拆号完毕,李廌非但未能高中,而且压根儿榜上无名,苏轼伥然出院 。朱弁《风月堂诗话》载:“既拆号,十名前不见方叔,众已失色,逮写尽榜,无不惊骇叹 。”李廌文名甚高,朝野俱闻,居然名落孙山,颇出时人意料之外,当时士人每有感慨乃至惊诧之言,宰相吕大防甚至叹息说:“有司试艺,乃失此奇才耶!”
苏轼深感愧对李廌,特意写诗送其还乡,诗题为《余与李廌方叔相知久矣,领贡举事而李不得第,愧甚,作诗送之》:
与君相从非一日,笔势翩翩疑可识 。平生谩说古战场,过眼终迷日五色① 。
我惭不出君大笑,行止皆天子何责 。青袍白纻五千人,知子无怨亦无德 。
买羊酤酒谢玉川,为我醉倒春风前 。归家但草凌云赋,我相夫子非曜仙 。
诗歌前四句自责虽与李廌交往日久,理应认识他的文风,却错过了他在考场中写作的优秀文章;中间四句表现李廌“行止皆天”的通达洒脱;后四句正面描写饯别场面,希望李廌回家后潜心向学,并预言其不会终生埋没山泽之间 。
黄庭坚也次苏轼诗韵,赋诗安慰李廌 。诗题为《次韵子瞻送李豸》:
骥子堕地追风日,未试千里谁能识 。习之实录葬皇祖,斯文如女有正色 。
今年持橐佐春官,遂失此人难塞责 。虽然一哄有奇偶,博悬于投不在德 。
君看巨浸朝百川,此岂有意潢潦前 。愿为雾豹怀文隐,莫爱风蝉蜕骨仙 。
黄庭坚诗歌的大意是将李廌比作未被伯乐识别出的千里马,其文瑰奇,可比之于唐代古文家李翱 。东坡作为主考官,失取此一奇才,难塞其责 。这与东坡的看法是一致的 。唯一不同之点是,黄庭坚认为李之下第,原因在于运气较差,这就如同赌场射利,胜负只是凭运气而已 。
李廌《下第留别舍第弼》云:“百年能几何,三十已一世 。胸中经纶策,偃蹇未获试 。”“吾道有用舍,无乃天所否”,《下第留别陈至》诗亦云:“余生天地间,动辄多愿违 。天王十二闲,玉勒黄金鞿 。奈何骥与碌,不使备六蜚 。盐车初未脱,伯乐第兴悲 。宁甘生刍饿,不为场藿嘶 。京都足风埃,士气亦随淄……吾生三十年,二十九年非 。”
李廌认为自己满腹经纶,但命运不济,主试官(“伯乐”)未能看中自己的文章,故而落第 。并认为自己不中第乃是天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