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廌为何被称为苏门六君子?苏轼对李廌知遇之恩( 二 )


元祐六年(1091),李廌再次应试,再次下第 。于是赋诗,其诗题曰:“某顷元佑三年春礼部试不第,东坡送之以诗,黄鲁直诸公皆有和诗,今年秋复下第,将归耕颍川,辄次前韵上呈内翰先生及乞诸公一篇,以荣林泉,不胜幸甚 。”诗云:
半生虚老太平日,一日不知人不识 。
鬓毛斑斑黑无几,渐与布衣为一色 。
平时功名众所料,数奇辜负师友责 。
世为长物穷且忍,静看诸公树勋德 。
欲持牛衣归颍川,结庐抱耒箕隗前 。
【李廌为何被称为苏门六君子?苏轼对李廌知遇之恩】只将残龄学农圃,试问瀛洲紫府仙 。
这次,李廌已无法将落第的原因归咎于主考官,他只能自苦自怨 。“半生虚老”的叹息,“鬓毛斑斑”的凄苦,“辜负师友”的自责,长期“穷忍”的困顿,“牛衣”归去的落寞,“残龄学农”的无奈,交织在这一首诗中,诗人的精神世界受到了何等的摧残!
从此,李廌绝意仕进,致力于撰文著书 。他认为颍川是人物渊薮,于是定居长社(今河南长葛),生活清苦,县令李佐及里人买宅处之,终年51岁 。
李廌才气横溢,诗文并著 。他的诗多以山水、行旅、酬赠、题画为内容,诗风雄健奇丽,七古和七绝尤为出色 。散文论古今治乱,辨而中理,颇具逻辑性 。李廌有《济南集》20卷,当时又名《月岩集》,已佚 。今本《济南集》,是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辑出,共8卷,其中诗赋5卷,文3卷 。
集中有《答赵士舞德茂宣义论宏词书》一文,提出文章须具备体、志、气、韵的“四要”说,是北宋文学批评的重要作品 。又有《德隅斋画品》22题,对唐、五代及宋的名画评定品位,考证作者和阐发画理,也多精辟的见解 。
另有《师友谈记》1卷,收入《学津讨原》和《丛书集成》 。记载苏轼、范祖禹、黄庭坚、秦观等人关于治学为文的言论,也是宋代文学理论批评中有价值的材料 。
李廌词的代表作有《虞美人》,被录入《唐宋诸贤绝妙词选》 。
虞美人
玉阑干外清江浦,渺渺天涯雨 。好风如扇雨如帘,时见岸花汀草涨痕添 。
青林枕上关山路,卧想乘鸾处 。碧芜千里思悠悠,惟有霎时凉梦到南州 。
这首词,是写春夏之交的雨景并由此而勾起的怀人情绪 。
上片写景,既写出了近景,又写出了远景,为下文的抒情作铺垫 。清江烟雨,是阑干内人物所接触到的眼前景物;渺渺天涯,是一个空远无边的境界 。“好风如扇”,比喻新颖,给人以风片柔和的感觉 。“雨如帘”的绘景更妙,它不仅曲状了疏疏细细的雨丝,而且因为人玉阑干内,从内看外,雨丝就真像挂着的珠帘 。“岸花汀草涨痕添”,也正是从隔帘看到 。“微雨止还作” (苏轼《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是夏雨季节的特征 。一番雨到,一番添上新的涨痕,所以说是“时见” 。“涨痕添”从“岸花汀草”方面着眼,便显示了一种幽美的词境 。
下片由景入情 。见到天涯的雨,很自然地会联想到离别的人,一种怀人的孤寂感不免要涌上心头,于是幻想就进入了枕上关山之路 。乘鸾的旧踪何在?只有模糊的梦影可以回忆 。碧芜千里的天涯,怎能不引起“王孙游兮不归”的悠悠之思呢!可是温馨的会面,在梦里也不可能经常遇到 。“惟有霎时凉梦、到南州”,这么一结,进一层透示这仅有的一霎欢娱应该珍视,给人的回味是悠然不尽的 。
此词一反寻常怀人念远词的凄恻,极淡远清疏之致地表情达意,为这类题材词作开拓了新的境界 。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二:李方叔《虞美人》歇拍云:“碧芜千里思悠悠,惟有霎时凉梦到南州 。”尤极淡远清疏之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