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官服昂贵想当官需自己掏腰包置办

每月推出一个新展的旅顺博物馆 , 8月份新展主题是原创展览“衮衣绣裳——旅顺博物馆藏清代精品服饰展” 。本展览展品是从旅顺博物馆馆藏清代服饰中精选而出 , 展览包括官服、常服两个单元 。分别展出了官服、铠甲、常服、文武官员补子、顶戴花翎、官服衣料、常服衣料、荷包香囊等 , 多数展品为首次展出 。
清代服饰是中国古代服装发展史的最后一个阶段 , 是继“胡服骑射”与“开放唐装”之后的第三次重大变革 。满族入主中原后废除了汉族的冠冕之制 , 保留了更多游牧民族的服饰特色 , 这种服饰明显有别于宽袍大袖、拖裙盛冠、纤弱柔美的汉服特色 , 也直接影响了我国近现代服装的发展和演变 。
网络配图
让我们一起从往日的衮衣绣裳遗存中 , 找寻更为久远的流变风云 。
现在荧屏上的宫廷剧多是清代剧 , 看多了也会对那个年代身临其境 。比如说 , 皇上觉得哪个朝廷大员办事不力又不想杀了他 , 会冷冷地说:摘去顶戴花翎 。
据展览负责人韩相峰介绍 , 顶戴花翎是清朝官帽上一种辨等级 , 明尊卑的标志 , 在帽子的顶珠下有翎管 , 安插翎枝 。现在很多电视剧里关于顶戴花翎是偷工减料的:演员戴的顶戴上面的翎子只有一根孔雀毛 , 这在当时是不会出现的 。因为当时的翎子是蓝翎里面加上孔雀毛 , 分出单眼花翎、双眼花翎、三眼花翎几个档次 , 按照立功的大小来赏赐 。所谓眼就是孔雀毛上的彩晕 , 而且孔雀毛也不是一根 , 是厚厚的一把 , 尺寸图案规定严 , 私自改变必重罚 。
“顶戴花翎”之所以成为清代官员显赫的标志 , 是因为花翎极为贵重 , 唯有功勋及蒙恩的人方得赏戴 。到了清中叶以后 , 花翎才逐渐贬值 。道光、咸丰后 , 国家财政匮乏 , 为开辟财源 , 公开卖官鬻爵 , 只要捐者肯于出钱 , 就可以捐到一定品级的官衔 。
为什么清朝官帽上要戴翎子呢?向前推 , 一直到数千年前生活在关外的白山黑水满族先民 , 因为崇尚“插雉尾为冠” , 给了后世的追宗思远的依据 。
翎子是要插在翎管里 。既然是荣誉、地位和财富的象征 , 翎管也就成为钻营者下功夫的地方 。清代官场上送重礼盛行“一套扳翎”的礼品:在礼品盒内装有一只翡翠扳指和一只翡翠翎管 。光绪末年 , 《燕京岁时记》中尚记述:“红货之内以翡翠石为最尊 , 一扳指、翎管有价至万金者” 。
网络配图
清代是中国历史上服饰制度最为庞杂和繁缛的时期 。清代官服基本上分为三类 , 即礼服、吉服和补服 。礼服是最隆重的朝服 , 用于大型庆典等;吉服 , 仅次于礼服;补服穿用场合很多 , 依补子纹饰不同而区分官阶 。
清代的官服继承了明代蟒袍、玉带、补服 。其中补服制度严格 , 任何人不得逾越 。制作补子的机构 , 是皇家专门织造绸锦缎的织造衙门 , 聚集了天下的能工巧匠 , 用各种绣丝彩料 , 运用和继承精湛的织绣技术手法 , 织绣出了誉满天下的传统服饰 , 如今这些补子已成了珍贵的文物和艺术珍品了 。
清代官服皆须官员自行购置 , 甚至皇帝赏赐之物有些亦如此 。比如清代皇帝常赏赐官员花翎 , 以示奖励 。这种赏赐 , 多数时候只是赐予其资格 , 花翎需要官员自行购置 , 其价格因眼数不同从数十两到数百两不等 。赏穿之黄马褂 , 有些情况下也是受赏者自行制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