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王鸿绪 王萦绪:清朝时期官员,一生治学严谨,博通群经

王萦绪(1713~1784) , 字成祉 , 号希仁 , 天馥 , 又号莲峰、五莲山人 , 二所亭 。山东诸城王璊村人 。诸城易学传承人之一 , 清朝时期官员 。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 , 一起来看看吧 。
“博学能文 , 性方品正” 。一生治学严谨 , 博通群经 , 乾隆元年(1736)丙辰科举人 , 乾隆二十二年(1757)丁丑科进士 。授鄷都县知县 , 有政绩 , 乾隆四十二年(1777)升迁石砫厅直隶同知 , 在此任上以政绩卓著再次升迁为南雄府知府 。诰授奉政大夫 , 戊子科四川乡试同考官 , 以足疾告归 , 卒于四川成都 , 享年72岁 。咸丰朝入祀名宦祠 , 乡谥文定先生 。
人物生平
王萦绪(1713~1784) , 字成祉 , 号希仁 , 天馥 , 又号莲峰、五莲山人 , 二所亭 。清前期官员 , 山东诸城王璊村人王氏 。其高祖父王家栋 , 明万历间举人 , 官至知县 。曾祖父王业昌 , 诸生 , 有孝行 。崇祯末年读书楼中 , 为清兵所害 。父王尔翼 , 字虞肱 , 増贡 。王萦绪 , 乾隆二十二年丁丑科(1757年)进士。历任四川酆县(今丰都县)知县、石砫直隶厅(今石柱)同知 , 任内创修《石砫厅志》。

清代王鸿绪 王萦绪:清朝时期官员,一生治学严谨,博通群经

文章插图
王萦绪从考取进士到以南雄府知府身份致仕的仕宦经历中 , 在石柱直隶厅同知任上长达十三年 , 为当地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
他授任厅同知时 , 正当石柱“改土归流”初期 。故上任伊始 , 即“以移风易俗为己任” , 建创南宾书院 , 筹措教育资金 , 改善教学环境;“余时为诸生授经史” , 教化乡民;“分学改棚 , 士子无涉险之苦” , 为当地读书人科考大开方便之门 , 极大地推动了石柱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 使“登贤书、捷南宫者继起” 。其它如劝课农商、发展经济 , “严义冢侵占条约”、打击土豪、抑制兼并 , “决狱明察”、维护社会稳定等措施 , 皆为乡人津津乐道 。因此 , 在王萦绪死后 , 石柱士民还为其设阴祠祭奠 。
王萦绪以经术起家 , 而石柱原为土司辖区、“荒榛弹丸之地” , 文化落后 , 故其涖石诸善政以教化为本 , 主要政绩也集中体现在建书院、分学改棚、传授诸生经史乃至编撰《石柱厅志》等文化教育事业建设上 。所以 , 清人“王槐龄”-称其“教泽有以开其先也” , 认为他对石柱教育文化事业有开山之功 。
王萦绪在石柱主政期间 , 恰逢修志之风盛行的“康乾盛世” 。在当权者的大力倡导和“方志为一方之全史”、“修志为一方之实用思想的影响下 , 囿于石柱地区“夫六七百年土疆无片言只字可因” , 又“由土改流 , 业经十有四年 , 地虽无异而先后则有内外之分 , 土司时文献 , 今矣寥寥不足征”的客观实际 , 惮于“岁月消磨 , 一切澌灭 。后之人虽欲创始 , 真成无米之炊”的顾虑 , 在“盛世修史”和“治天下以史为鉴 , 治郡国者以志为鉴”、“史以继往 , 志以开来”思想的主导下 , (据《清史稿·曹秀先传》卷三百二十一)被当时的礼部经筵讲官“曹秀先”-誉为“琅琊名宿 , 世有家学……不同俗吏”、号称“诸城易学传人”、深明儒术的王萦绪在主政伊始——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 , 就遵循康熙《修志凡例》四十条规定 , 借鉴《大清一统志》、顺治《河南通志》 , 尤其是明代康海《武功县志》编撰体例 , 凭籍渊博的学识、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对后人高度负责的态度 , 以修志为己任 , 广泛收集材料 , 条别门类 , 着手《石柱厅志》的修撰 , 并于乾隆四十年岁次乙未十月望日(1775年10月15日) , 历时四年 , 完成了这部石柱地区的煌煌史著 。
清代王鸿绪 王萦绪:清朝时期官员,一生治学严谨,博通群经

文章插图
王萦绪 ,  由丰都县令 , 升任石砫同知 , 颇有记录交游地方名流和吟咏诗歌 , “二所亭”是王萦绪在土司衙署空地増修而成 , 有前慰使马宗大当年手值之红梅 。乾隆三十五年(1770)王氏邀请马宗大与友朋游亭赏梅 。王萦绪诗写赏梅《二所亭梅花诗》诗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