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可法的孙子在南京被破格录取为秀才享受政府补贴

闲读清人阮葵生《茶余客话》,内有一文《史可法后裔》,记录明末抗清英雄史可法的孙子在南京被特别照顾录入县学,成为秀才,享受政府补贴、家境脱贫一事 。此事不见其他书所载,读后心有所动,遂摘取清人笔记,撰成此文 。
史可法之死有多种说法
史可法(1601—1645),字宪之,号道邻,河南祥符(今开封市)人 。明末,李自成兵破北京,崇祯帝吊死煤山 。福王朱由崧(1602—1646)在南京成立南明弘光小朝廷,任史可法为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故史料多称其为“史阁部” 。清顺治二年(1645年) 四月,清兵围困扬州,在城中督师的史可法拒降固守, 城破被俘,不屈牺牲 。
关于史可法之死,说法甚多 。有自刎而死说,有投河而溺说,有为清兵所杀说 。王源《史阁部遗文序》:“扬州破,公自刎未殊(死),乱兵拥至西城上,见大帅(清豫亲王多铎),问之,曰:‘我史阁部也 。’”“大帅劝之降,公大骂” 。“骂愈厉,大帅拔刀起砍之,公挺身首迎其刃 。帅退而止,叹曰:‘好男子’ 。左右杀之 。”此外,《顺治朝实录》亦云斩于军前,当以此说为信 。
关于史可法衣冠冢也有二说 。一是,在他被杀十多天后,副将史德威也是他的嗣子被放出,“寻公尸,腐不可识 。奉公袍笏,葬于岭焉 。”(单渠《两淮盐法志杂记》)另一说是,扬州城破后,史可法与清兵血战,最后“力竭自经死 。人马杂沓,踏公尸为泥 。扬州人哀痛之,拾取衣冠葬江上 。”(《衎石斋纪事稿》)
乾隆帝对史可法的褒扬
清乾隆皇帝是位有作为的君主,出于笼络汉族知识分子,巩固满族统治的需要,他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旌表明末殉节的忠臣,为史可法赐谥“忠正”,并下令在扬州梅花岭建史公祠 。随后又为大臣彭元瑞收藏的史可法官袍坐像和其“绝命书”手迹,题写“褒慰忠魂”四个大字,并题诗一首,还叫大臣们和诗,然后裱成一卷 。下旨“即以此卷邮发两淮盐政,置梅花岭可法祠中,并听镌石,以垂久远 。”(引自《乾隆诗选》)
史可法的“绝命书”不长,主要内容为:“夫人万安 。北兵(指清兵)于十八日围扬城,至今尚未攻打 。然人心已去,收拾不来 。法早睌必死,不知夫人肯随我去否?如此世界,生亦无益,不如早早绝(决)断也 。”
信中最后写道:“炤儿好歹随他去罢了 。书至此,肝肠寸断矣 。四月二十一日法寄” 。此信写于扬州城破前—日,可见他已决心以死殉节 。
史可法南京住处称“史墩”
史可法曾写有一首广为人知的《燕子矶口占》诗:“来家不面母,咫尺犹千里 。矶头洒清泪,滴滴沉江底 。”这是他在君昏臣奸、内斗激烈的南明小朝廷危在旦夕时忍辱负重、满怀忧愤心情的流露;也是他为抗击外族入侵,保卫国家、舍却亲情崇高人格的体现 。
从诗的首句可知,史可法当时家在南京,但具体在什么地方,已不可考 。清人诗文中称之为“史墩” 。金陵诗人王友亮(1742—1797)《金陵杂咏》中有《史墩》一诗,诗题下注:“明史阁部别业,今为酒肆” 。诗云:“青帘招客去,竟造史公墩 。故物余双柏,闲情寄一尊 。马盘芳草路,蝶乱菜花村 。不觉凭阑久,钟来野色昏 。”
比王友亮稍后的陈文述(1771—1844)《秣陵集》卷六有题为《史墩是史阁部别业今为酒肆》诗三首,诗序中说:“墩,今不知其处 。”第一首诗云:“秣陵花月总销魂,剩有当年别墅存 。留与南朝说遗事,谢公墩后史公墩 。”
孙子在南京考秀才受照顾
有些史料记载,史可法没有子嗣,被俘前收史德威为嗣子 。可史可法在“绝命书”中曾提到“炤儿” 。说明他有个儿子叫“炤” 。明末诗人、山阳(今淮安)人靳应升(字璧星,号茶坡),写有《送史愚庵梅花岭展墓》一诗,阮葵生说:“愚庵,道邻子,鼎革后流寓山阳 。”不知这“愚庵”与“炤儿”是否为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