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一生中的最大难题也是蜀国亡的根源

从经济成本的角度 , 可以看到 , 寓兵于农是边疆战略最划算的方式 。我们不妨用这个思维 , 来分析一下历史上的战争事件 , 看看其背后的经济原因 。
东汉末年 , 天下大乱 , 群雄并起 , 唯独曹操能够胜出 , 统一整个北方 , 最关键的因素在哪里呢?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 就是曹操率先推广了“屯田制” 。
当时 , 军阀混战 , 互有胜负 , 在战术层面已经是打得焦头烂额 , 不分上下了 , 而在战略层面 , 却鲜有人像曹操那样深谋远虑 。
由于连年战争 , 各地农田都荒废 , 没有人种地 , 各诸侯的军队常常因为缺粮而捉襟见肘 , 河北袁绍、淮南袁术、徐州吕布、关中马超等 , 都曾因缺粮而导致本来能胜利的战役最终失败 。
曹操占据许昌之后 , 依靠中原土地肥沃的优势 , 调防部分士兵去开垦种植 , 当年便囤积了上百万斛粮食 , 从此军心稳定 , 交战时不再有缺粮的窘境 , 曹操也仅用了十年时间就统一了北方 。
到三国鼎立之时 , 曹操依照司马懿的提议 , 又继续扩大屯田规模 , 尤其在与吴、蜀接壤的边境线上 , 开垦大量农场 , 仅在关陇地区 , 就设有长安、槐里、陈仓、上邽等多个垦殖基地 , 这些边境线上的“建设兵团” , 通过五年、十年的休养生息 , 形成稳定的凝聚力 。
事实证明 , 曹魏的屯田措施 , 在后来抵抗蜀军北伐的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将士们不再轮流戍边 , 而是扎根在此 , “有恒产者有恒心” , 防御外敌的士气普遍高涨 。
反观蜀国 , 在后勤补给方面极为落后:蜀国大军每次兵出祁山 , 都交通不便 , 诸葛亮纵有天才智慧 , 能制造木牛、流马 , 运送粮食 , 也远水解不了近渴!《三国演义》中“六出祁山” , 就是多次因为粮草问题 , 而丢失了大好战机 , 最后扼腕长叹 。
历来只有北方高地势南下征服南方 , 鲜有南方低地势北上打败北方的事例 。
地理位置决定了蜀国必败、魏国必胜:南方丘陵山川众多 , 后勤补给跟不上 , 长途跋涉就很困难 。要知道 ,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 蜀军从海拔只有 400米的四川盆地 , 满荷军械武器 , 一路往上 , 爬到海拔 3000米左右的甘肃青海境内 , 再往东进攻关中地区 , 是否有高原反应暂且不说 , 光是累就已经够呛了 。何况是运送粮草 , 成本何其高也!国家财政无法长期支撑 。而魏军在黄土高原上严阵以待 , 屯田已有数十年之久 , 粮草补给非常充足 , 人家吃饱喝足坐在家门口等着你来 。
当然 , 以诸葛亮的聪明才智 , 不可能看不到这种现状 。所以 , 蜀国要战胜魏国 , 只有速战速决 , 不停地骚扰偷袭 , 才有可能获得良机 。诸葛孔明深知自己在世之时 , 大权在握 , 还有成功的希望 , 所以不顾劳民伤财 , 九伐中原 , 为的就是尽早解决蜀国的困境 。而魏国司马懿也富有智慧 , 他深知对付蜀国 , 只需以逸待劳 , 依靠庞大的屯田基地 , 与蜀军打持久战、消耗战 , 多次按兵不动 , 逼得蜀军粮草耗尽 , 退回四川盆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