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谡失街亭的历史悬疑:为什么一定要斩马谡?

提起马谡,“失街亭”就是他的“催命符”、“断肠刀”!最后逼得诸葛亮只好“挥泪斩马谡” 。其实“失街亭”的故事并不复杂,不论《三国演义》还是《三国志》,记载的内容都基本相似 。但是,我们深究一番,其中许多问题很值得玩味:
第一,诸葛亮为什么一定要斩马谡?街亭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位于今甘肃省秦安县的东北,距县城约40公里,是龙山脚下一条宽约2公里、长达5公里左右的川道北段开宽地 。这里山高谷深,形势险要,又有清水河挡道,是长安到天水郡的惟一一条较为平坦的通道 。汉时,这里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的南大道,历代被兵家视为“进可攻、退能守”的军事要冲,成为群雄角逐的古战场 。
建兴六年,诸葛亮为实现先主刘备的遗愿,决定北伐 。当时马谡自告奋勇要当北伐先锋、死守街亭要塞 。诸葛亮曾再三嘱咐他“街亭虽小,关系重大 。它是通往汉中的咽喉 。如果守住街亭,不但可以阻挡司马懿的大军南下,还可以北上进攻魏国;要是守不住,我军必将陷入危险境地” 。他还具体指示马谡,部队要“靠山近水安营扎寨,谨慎小心,不得有误” 。
但是,马谡一贯刚愎自用,他率军二万五千人,到达街亭看了地形后,笑诸葛亮过于谨慎,认为这么偏僻的地方,司马懿肯定不敢来犯 。公然违抗军令,不顾兵家大忌,竟在高山之巅安营扎寨 。
当时,副将王平向他提出:“街亭山上一无水源,二无粮道,若魏军围困街亭,切断水源,断绝粮道,蜀军则不战自溃 。”
马谡说:“居高临下,势如破竹,置死地而后生,这是兵家常识 。我将大军布于山上,使之绝无反顾,这正是致胜之秘诀 。”
王平再谏说:“如此布兵危险 。”马谡见王平还不服,就火冒三丈,当场怒斥道:“马谡通晓兵法,世人皆知,连丞相有时也要请教我 。你王平生长戎旅,手不能书,知何兵法?”王平无奈,只好顾自分兵五千去山下驻扎 。
曹魏名将张郃率军到达街亭时,一见眼前情景,不禁喜出望外 。他一面分兵缠住王平,一面围马谡于山上,不攻不战 。没多久,马谡的部队因没水没粮就溃不成军了,继而张郃又发起火攻,马谡顿时惨败而归 。
街亭失守后,使蜀军陷入前进无据点接应,后退又无可守之地,诸葛亮只好放弃了好不容易刚刚连续冒死攻下的陇右三郡,退守汉中,导致第一次北伐失败 。
同时,马谡在战前的军事会议上,曾以“乞斩全家,立下军令状” 。历古军中无戏言,以“军令状”办事是军中雷打不动的铁则!因此马谡是必死无疑的了 。
【马谡失街亭的历史悬疑:为什么一定要斩马谡?】 第二,马谡既然当斩,诸葛亮又为何要“挥泪”?
马谡(190—228),字幼常,襄阳宜城(今湖北宜城)人 。他一生不是等闲之辈,称得上是位军中知识分子 。他自幼“饱读兵书,颇知兵法”,与全家四兄弟一样,被称为“马氏五常”,少有名气 。
刘备入川时,他跟过大军同行 。由于才华横溢,深得诸葛亮赏识,成了他帐下一位聪明能干的参军 。行军打仗时,二人常彻夜促膝交谈,共谋战事 。诸葛亮南征南蛮时,是他根据南蛮难以驯服的特点,提出“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攻心策略,使诸葛亮成功地征服了南蛮;针对蜀汉“兵马疲蔽”、民怨沸腾的现状,马谡曾适时提出“只宜存恤,不宜远征”的休养生息策略,有力增强了蜀汉的国力;在北伐前夕,诸葛亮又靠马谡的计谋,成功离间了魏国曹睿与司马懿之间的君臣关系,一路上败夏侯、收姜维、破羌兵、灭王郎,紧接着又连克南安、安定、天水三郡,立下汗马功劳,使得曹魏全国为之震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