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射箭与日本有何关系?对日本有何影响?( 二 )


唐代输入日本的弓箭,迄今还有一些实物保存在奈良东大寺的正仓院里 。据傅芸子《正仓院考古记·四》记载,中仓的北棚,陈列着唐弓二十七张,有梓弓、槻弓二种,就是以梓木和槻木二种木材制作的弓 。此外还有唐制竹箭十五支,其羽有雉、雁、隼、雕、鹰之分,镞有铁、骨、竹、角之分,内中第八号“雕雌雄染羽箭”,饰以玉虫翅片,“至今荧荧犹发碧光” 。这些唐代弓箭为我们研究中国射箭史提供了十分珍稀的实物资料 。
有趣的是,日本还引进了中国古老的射礼 。据《日本书记》载,早在唐太宗贞观二年(647),日本就有中国式的礼射活动,这一活动在日本史书中多有记述,反映了十分讲究礼仪的礼射,早就成为日本的文化活动,这应该是日本“弓道”的源头 。此外中国的投壶和弹弓,这些与射箭相关的古代游艺活动也传入日本 。傅芸子《正仓院考古记·四》)中仓下载,正仓院的下仓藏有唐制投壶用的壶一个,矢二十三技 。“壶铜质涂金,细刻山水人物花鸟云狮,极纤巧流动,其颈微短,与今传者微异而华丽过之 。”投壶传到日本后,奈良时代(646-781)以后中断,德川时代(1615-1867)又曾经复兴,但并没有流行开来 。正仓院还藏有唐代弹弓两张,其中之一是“漆绘弹弓”,即在弹弓的弓背上绘有唐代散乐的场面和人物,十分生动,是唐代杂技舞乐的珍贵资料 。
日本江户时代中期,日本著名学者荻生徂徕曾经将多种中国射书引进本国,产生了深远影响 。
荻生徂徕(1666-1728)熟读汉籍,崇尚儒学,后来又热衷于《韩非子》的研究和韩非思想的复兴,形成具有“新法家”特点的“徂徕学派”,是日本近代化前期重要的思想准备之一 。荻生徂徕是文武兼长的学者,他对中国射书深有兴趣,从平生所见中国射书中,选出约二十一种,编成《射书类聚国字解》一书,成为一部内容丰富的射学丛书 。经过对中国历代射书的仔细研究,徂徕认为中国的常见射书,特别是明代的流行射书,其实大多是几种古代射书的辗转稗贩之作,没有多少真正切实可用的内容 。相比之下,如戚继光《纪效新书》、高颖《射学正宗》等少数几部,才是内容朴实而确有实用价值的射学佳作 。荻生徂徕的崇高名望使他编选的《射书类聚国字解》受到日本习射者的推崇,有些中国射书,如高颖的《射学正宗》等,后来在中国悄然无闻而濒于亡佚,却在日本传存下来,这成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 。
高颖的《射学正宗》等,除了荻生徂徕《射书类聚国字解》刻本,还有日本武德会大正十五年(1927)汉日对照的三卷刻本,上卷为《捷径门》,中卷为《辨惑门》,下卷为《择物门》 。“捷径门”专讲审、彀、匀、轻、注五法,高颖以为以此五法为射法入门之径 。“辨惑门”讲种种不正确的射姿和心态,讲习射者应有的心理修养,所见多有独到之处 。“择物”则专讲弓矢的制作、选材和射者对器物的调试选择等,这是一般射书所不讲的 。高颖的射书对日本的“弓道”产生了重要影响,翻开当代日本弓道史专家、筑波大学入江康平教授的《弓道书总览》,我们就能看到高颖的书在日本翻刻之多,流布之广 。
对高颖这个人,其实我们知道的并不多,还需要深入研究 。他字叔英,嘉定人,大致明代末年在世,《射学正宗》的书序作于崇祯10年(1637) 。高颖与明末嘉定文人黄淳耀有交往,黄的《陶庵全集》卷7有《高叔英先生像赞》一文曰:“崒然而见者高子之骨遒苍,穆然而藏者高子之神清沘 。前观百世者高子之洞晓壬奇,射中秋毫者,高子之精能弓矢 。若此者举非高子也?必也风光本地,描之不成面目本来,画之不似夫然后谓之高子 。”黄淳耀是崇祯16年的进士,明亡后与弟弟黄渊耀一起自杀殉国,是嘉定的节烈名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