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包青天3结局包拯到底死没死 少年包青天3结局 少年包青天3结局彩蛋( 四 )


而《少年包青天3》同样是包拯人性的张显 , 也是“少年”人性的凸兀 。
双喜镇 , 风月楼里欢歌笑语 , 那个敢爱敢恨的“傻子”包拯出现了 , “少年”是该拥有这股傻劲的 , “少年”也是有七情六欲的 , 这是最真实的“少年” 。
如心的恕 , 善恶的一念 , 马回峰的无奈 , 戴着睑谱的心悸 , 若水的淳真 , 在风月楼 , 是可以看到的;在这里 , 包拯和小蛮以及风月楼的那些女子们 , 他们或她们是那么的真实 , 不必戴着睑谱 , 不必心悸 。
宽恕包拯 , 即是宽恕愿景 , 包拯 , 一个人 , 一个词而已 , 他能承载多少东西?
包拯前面还有两个字 , 那就是少年 。
在包拯的背后还有公孙策、展昭、小蛮、小风筝 , 这是一群少年 。
包拯的离去 , 站起一群“少年”…
公孙策最后成为一名夫子 , 这也是有深意的 。
此时此刻他教导的是一群少年 , 他曾经的“少年之心”将交给下一代的少年们 , 也许他会给那些小学子们讲讲自己和包拯曾经追求真理的少年日子 。
不过 , 这一切都不重要了 。
“包拯 , 你还好吗?”
他相信包拯永远存在 , “不知我者 , 谓我何求;知我者 , 谓我所忧 。”理解是知己 。
或许有些牵强附会 , 或许有些强词夺理 , 但确实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 , 那钟复杂而又跌宕起伏的心情难以明状 。
少年独自撑起一片青天 , 只要有你 , 少年无愧于心 。少年不老 , 平平淡淡 , 饿了 , 吃一口大包吧 。
《少年包青天》系列 , 我个人是很喜欢的 。
对于大多数人把它作为历史剧或悬疑剧来看 , 我个人不完全赞同 。
《少包》系列是表现包拯人物特点的 , 是关于包拯的人生价值观、世界观、社会观的阐述 , 以及包拯这个名字几百年来所蕴含的内涵 。
《少包3》是很丰富的 , 爱情、友情、亲情、家国情都表现的淋漓尽致 , 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对真理的执著 。
这在《少包1》、《少包2》中是不曾见到的 , 《少包1》、《少包2》中一些感情表现的很隐晦 。
而《少包3》真正体现了“包拯”的内涵:那就是面对真理 , 敢于牺牲一切的勇气;面对公正 , 敢于与皇权对立的精神 。
这种大勇气 , 大担当 , 大智慧 , 赋予包拯 。
正如剧中公孙策所说:“包拯 , 已经不再是一个人的名字了 , 它是一种精神 。”
关于《少年包青天3》中 , 包拯失忆变傻的剧情 , 遭到了很多人的吐槽 。
我初看的时候 , 也有愤懑 , 心想我的《少包》就这样毁了 。其实不然 , 我看完后 , 觉的这段剧情算是点睛之笔 , 用意深刻 。
我想“包拯”的传统意义是植根于广大民众心中的 , 几百年不曾弱减 。
包拯是具有象征意义的 , 象征公正 。但就历史上的包拯来说 , 他算是公正 , 但有局限的 , 他的一切做法 , 都是为了巩固宋朝的封建统治 。
当然这是历史局限性造成的 。
现实的“包拯”也有这样的作用 , 但社会性质不一样 。不过都是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性 , 这是由人的本性使然 。
“包拯”在民众心中被神化 , 被象征着 , 所以《少包》是不能纯粹以历史剧的角度去看的 , 我个人比较侧重于励志 。
“包青天”象征着公正 , 但我们细想现实中存在这样的人么?
答案是否定的 。
所以 , 如果出现这样一个人的时候 , 大多数人是质疑他的 , 而且在当下物欲横流的社会 , 真心实意办事、不为利益的人是很少很少的 。
而这样的人 , 试问理解他的人多么?
鲁迅所说的国民劣根性是普遍存在的 , 不仅是中国 , 只要是人 , 或多或少总有那么一点 。所以说包拯自然而然的成为大多数人眼中的“傻子” 。
可是《少年包青天3》中的包拯 , 不为自己 , 却为了国家 , 为了民众 , 为了真理;放弃了爱情、友情、亲情 , 乃至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