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宦官王振长期不敢擅权只因惧怕太皇太后张氏

众所周知 , 明朝的宦官(太监)极其猖獗 , 王振、曹吉祥、刘瑾、汪直、魏忠贤等人前仆后继 , 擅权乱政 , 把大明帝国搞得乌烟瘴气 , 最终悲壮地亡了国 。这样的惨痛结局 , 大概是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生前所无法想象的 。
应该说 , 朱元璋很有危机意识 , 特别是对宦官专权问题非常敏感 , “既定江左 , 鉴前代之失 , 置宦者不及百人” , 首先从数量上进行了控制 。他下令 , 不许宦官读书识字 , 不许宦官兼任外臣文武衔 , 品级不得超过四品等 。此外 , 他还还在宫门前挂一块铁牌 , 上刻“内臣不得干预政事 , 预者斩” , 用于提醒和警示 。
措施重在执行和落实 。洪武一朝 , 未见宦官滋事 。明成祖朱棣即位后 , 情况发生改观 , 宦官开始掌权干政 , 朱元璋定下的规矩 , 被他抛到了九霄云外 。明史称“盖明世宦官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诸大权 , 皆自永乐间始” 。什么事情一旦开了头 , 往往习以为常 , 不加控制 , 到了仁宗、宣宗时 , 宦官已逐渐形成危机皇权和朝政一大毒瘤 , 王振就是在这一时期登上历史舞台的 。
【明朝宦官王振长期不敢擅权只因惧怕太皇太后张氏】王振是河北蔚州人 , 自小读书 , 但科考不利 , 名落孙山 , 只能在老家一带当个教书匠 。地位低 , 收入低 , 前途暗淡 , 窘迫的现实逼着心大志高的王振破釜沉舟 , 甘愿净身入宫做了宦官 。当时 , 明宣宗朱瞻基执政 , 长子朱祁镇被立为太子 。因王振颇有些文化功底 , 故幸运地被选入内书堂 , “侍英宗东宫 , 为局郎” , 虽然品级很低 , 但他因服侍和教导太子 , 故与朱祁镇建立了亲密的师友感情 。
宣德时年(1435年)正月 , 明宣宗病逝 , 太子朱祁镇即位 , 是为明英宗 。这一年 , 明英宗九岁 , 还是个只知道玩的孩子 , “振狡黠得帝欢” , 接连被提升 , 从局到司到监 , 当年八月 , 王振被升为司礼监掌印太监 , 成为“十二监”中最有权势的太监 , 王振时代到来 。身居高位后 , 王振野心萌动 , 通过“导帝用重典御下”等手段 , 开始试着弄权 。此时 , 明英宗对王振听极度宠信 , 王振也有独揽大权的野心 , 但并不敢太过嚣张 , 因为他很害怕一个女人 , 即太皇太后张氏 。
张氏是明仁宗的皇后 , 明宣宗尊其为皇太后 , 明英宗尊其为太皇太后 。张氏虽然是个“操妇道至谨”的女人 , 但她很关心国家大事 , 当皇后时就“中外政事 , 莫不周知”;当皇太后时 , “军国大议多禀听裁决” , 并屡屡规劝明宣宗励精图治、治国安民 。明英宗九岁即位 , 尚不能处理政务 , 群臣奏请张氏以太皇太后的身份垂帘听政 , 她以“毋坏祖宗法”为由表示拒绝 , 不想坏了规矩 。
不垂帘听政 , 不代表张氏不关心和掌握朝政 , “时时勖帝向学 , 委任股肱”就是她的两大手笔 , 特别是“委任股肱”一条 , 就很有震慑和防范力度 。“是时 , 太皇太后贤 , 方委政内阁 。阁臣杨士奇、杨荣、杨溥 , 皆累朝元老 , 振心惮之未敢逞” 。张氏历经数朝 , 阅人无数 , 一眼看穿王振觊觎权力的欲望 , 为此曾命人持刀吓唬过王振 , 平日里对他也没少训斥敲打 。尽管明英宗对王振听之任之 , 但有张氏坐镇遥控朝廷 , 王振惧其威严 , 长期不敢太过造次 , “以故王振虽宠于帝 , 终太后世不敢专大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