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官员能拿多少工资?官员哭穷是真是假?

如果有人告诉你 , 在古代当官 , 做到三品大员 , 却会穷的叮当响 , 工资还不够全家的开销用度 , 你一定会觉得荒谬可笑吧 。但在明朝 , 这可是真事儿 。明代的官员 , 常常“哭穷” , 说自己的俸禄 , “可谓至薄” 。就连清修《明史》的编纂者 , 都替明朝官员抱不平 , 说“自古官俸之薄 , 未有若此者” 。但在我们大家的印象里 , 明朝官员中 , 锦衣玉食者并不少 , 且贪官一个接一个 , 怎么看也不像没钱的样子 。那么 , 明朝官员的工资到底是多还是少呢?
洪武二十九年 , 明太祖朱元璋规定了官员的工资水平:正一品 , 月俸米八十七石;从一品 , 七十四石;正二品 , 六十一石;从二品 , 四十八石;正三品 , 三十五石;从三品 , 二十六石;正四品 , 二十四石;从四品 , 二十一石;正五品 , 一十六石;从五品 , 一十四石;正六品 , 一十石;从六品 , 八石;正七品 , 七石五斗;从七品 , 七石;正八品 , 六石五斗;从八品 , 六石;正九品 , 五石五斗;从九品五石 。这个规定 , 用粮食作为俸禄的计量单位 , 除了粮食以外 , 也按照品级给官员发一定数量的纸币——“大明通行宝钞” , 但只是一种补充而已 。一直到明朝灭亡 , 数值都基本不变 。
其实 , 如果真按照朱元璋规定的这个标准来计算 , 明朝官员的俸禄 , 并不比前代低多少 。即便是县官 , 每月领取七石大米 , 也是足够开销的 。但是这种情况并没有持续多久 , 到了永乐年间 , 虽然纸面上的俸禄没变 , 但官员们的实际工资却大大减少了 , 原因很简单:大明朝已经拿不出那么多粮食发工资了!所以 , 只好通过“折色”(把粮食折算成同等价格的宝钞)这种手段 , 来发放俸禄 。
为什么国家突然没粮食了?主要还是因为迁都 。本来明朝的首都是南京 , 紧靠着江南鱼米之乡 , 国家的赋税重地 , 粮食充足 , 自然可以发俸禄 。但是迁到北京之后 , 大批人马都跟着去了 。北方生产不出那么多粮食 , 只好靠大运河的漕运 , 从南方往北京运粮食 。长途运输 , 损耗不小 , 这么珍贵的粮食 , 用来供给京师人口的口粮 , 已是捉襟见肘 , 又哪有富余 , 去给官员发工资呢?
于是 , 自明成祖朱棣开始 , 明朝皇帝们想了许多馊主意 , 用别的方法来弥补俸禄的亏空 。
在这方面 , 明朝皇帝是真的不走寻常路 。比如说永乐年间 , “春夏折钞 , 秋冬则苏木、胡椒” 。竟然把苏木、胡椒之类的香料当作工资发给官员了!苏木胡椒自然是西洋番国进贡的 , 后来郑和下西洋 , 又带了一大堆回来 。可是这些玩意 , 既不能吃 , 又卖不出去 , 官员们拿在手里 , 都是面面相觑 , 猜测一下 , 后来官员们群起反对“下西洋” , 是不是也是因为被“香料抵工资”给气到了呢?
至于把钞票折算成大明通行宝钞 , 更是件坑爹的事儿 。因为纸币在明朝贬值的一塌糊涂 。弘治年间 , 一贯(一千钱)宝钞 , “仅直银三厘、钱二文”;到了万历年间 , 即使是数百贯宝钞 , 也“不值数十文钱”了 。你要是拿着宝钞去店铺里买东西 , 人家一定把你当神经病赶出来 , 这钞票 , 老百姓根本不承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