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高考到底有多难?明朝进士录取率约5%( 五 )


这真是考场有风险 , 出题需谨慎呀!
时任权臣被捧骂 经常出现在考题
当然 , 谄媚权臣的题目也层出不穷 。
万历首辅张居正执台阁期间 , 万历 7 年(1579) , 山东、贵州第二题为:“敬大臣则不眩 。”万历10年(1582) , 湖广出题:“天下有道 , 则庶人不议 。”这是张居正的桑梓之地 , 最有媚功 。
万历7年 , 礼部侍郎高启愚主南京试 , 出题:“舜亦以命禹 。”当时 , 张居正权势正盛 , 谄媚拍马的官员称他功比伊周 , 最后吹成功比大禹 。这真是没底线了 。
江南应试的秀才平时都没有模拟过此类题型 , 被这考题难住了 , 皆搁笔不书 , 大骂考官 , 说用受禅之事谄媚首辅 。这本是一道考题 , 但往政事上比附 , 那就闹大了 , 一时海内扬名 。
张居正去世后 , 在言官们与阁臣的斗争中 , 有御史丁此吕上疏揭发乡试出题“舜亦以命禹” , 是劝进张居正当皇帝 , 高启愚因此被罢官 。
此后 , 谄风稍衰 , 讽讪者渐出 。
万历16年(1588)河南乡试 , 出《孟子》好善章后二节内容:“好善优于天下 , 而况鲁国乎?夫苟好善 , 则四海之内 , 皆将轻千里而来告之以善;夫苟不好善 , 则人将曰:‘訑訑 , 予既已知之矣 。’訑訑之声音颜色距人于千里之外 。士止于千里之外 , 则谗谄面谀之人至矣 。与谗谄面谀之人居 , 国欲治 , 可得乎?”出题者意在讥切当时的内阁首辅申时行 , 申时行听后非常不高兴 。
万历22 年应天乡试 , 主考官李廷机以“管仲器小”命题 , 福建以“鄙夫事君”命题 , 都被认为是讥指当时的首辅赵志皋 , 也有说是讽指兵部尚书石星的 。借孔老圣人的语录骂人 , 这种命题让考生觉得是“你懂的” , 太欢乐了 。
崇祯4年(1631) , 主考官郑之元出论题:“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大家认为是指斥内阁大臣温体仁的 。
这些题目还好些 , 起码是完整的一句 , 知道出自何章 。有的考官将经书语句截断牵搭作为题目 , 让考生找不到北 , 这就是截搭题 。
清朝咸丰年间的河南学使 , 翰林出身 , 心高气傲 , 出题特别谬妄 。单句必然有妖 , 截搭题如羊父母干龟动乎、鳖生焉之类 , 让考生们茫茫然无法下笔 。
一次 , 他去两个县对秀才们进行年考 , 每县分别出了一道题 , 一个是兽蹄鸟迹之道 , 一个是鸡鸣狗吠相闻 , 戏谑秀才们字不成文 , 水平不高 。
河南的主政官们实在受不了 , 指使言官们上疏弹劾 , 说他割裂经传 , 玷辱斯文 。最后 , 此人被革职 。
科举应试专业户 连续几代出猛人
科举考试的命题范围很大 , 考生们不仅要熟读四书五经和名儒疏解 , 还要通晓史册 。这些科目读下来 , 耗费大量时光 , 头发都会读白 , 古人称为皓首穷经 。
有个《儒佛两不收》的笑话 , 说是杭州秀才杨兆南 , 死后一年托梦于妻子说:“人死必有所归 。我生前是个儒士 , 司魂者把我送到文昌所 , 帝君出题试我 , 我不能作 , 帝君不收;司魂者再把我送到佛菩萨处 , 佛出经问我 , 我不能解 , 佛又不收 。可怜我彷徨阴间 , 没有歇足之地 。”这从另一面反映出杨秀才才疏学浅 , 没吃透儒释经典 , 患了惧怕考题综合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