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高考到底有多难?明朝进士录取率约5%( 二 )


明朝李绍文《云间杂识》载:有个秀才吴平坡 , 平生有三大愿:一愿芜湖抽分 , 二愿买杨千户房屋 , 三愿买某娼为妾 。弘治18年(1505) , 他果然考中进士 , 三愿俱遂 。此秀才三愿 , 可谓低俗 。但大多秀才期望这龙门一跃 , 能改变生活境况和社会地位 , 无疑是现实的 。
秀才仅仅具备能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 。通往庙堂之上、实现兼济天下理想的艰难之路 , 还要经过乡试、会试、殿(廷)试3关 , 一般3年才一次 。
乡试、会试的竞争之激烈 , 远远超过现今的高考 。明朝秀才中举的比例多为30:1比一 , 中举率约为3.3% 。举人中进士的比例 , 多为20:1 , 录取率约为5% 。可见金榜题名之难了 。
各省乡试和次年春礼部会试的考题 , 由主考官拟定 , 殿试有时由皇帝亲自出题 。乡试合格者称为举人 , 第一名称为解元 , 像众所周知的风流才子唐伯虎 , 就是南京乡试第一的解元 。
礼部会试合格者称为贡士 , 第一名称为会元 。一般情况 , 会试合格者殿试都能成为进士 , 只是排名先后有差异 。殿试前三甲状元、榜眼和探花由此产生 。所谓“连中三元” , 就是乡试第一解元、会试第一会元、殿试第一状元 。
如此看来 , 乡试、会试、殿(廷)试是一种全国性的高级公务员选拔考试 。唐诗《及第谣》写道:“水国寒消春日长 , 燕莺催促花枝忙 。风吹金榜落凡世 , 三十三人名字香 。”哪个读书人不想异日金榜题名 , 衣锦还乡呢?
如能当上主考官 那是毕生的荣耀
古代的主考官 , 即“高考命题组” , 他们由哪些人组成呢?
一般乡试主副考官两人 , 同考官4人 , 提调一人 , 还有其他官员 。会试由京师礼部主持 , 主考官一人 , 副考官3人 , 另有同考官十八房房官 , 及各种执事官 。
主副考官的任命 , 严格而谨慎 , 均由皇帝指定 。会试大总裁 , 一般是阁臣与辅臣 , 乡试主副考官一般出自翰林院大学士 , 这些人都是状元、榜眼、探花级学霸出身 , 也有从地方官吏中挑选文艺品德俱佳的 。
清朝雍正帝怕翰林官员年久荒疏于文艺 , 不能衡文 , 要亲自考试 , 挑选为人谨慎的考官 。这说明 , 封建帝王也有希望科考相对公平和渴望搜罗人才的一面 。
在古代 , 能充当一次主考官 , 典试一方 , 选拔人才 , 会被视为毕生的荣耀 。被录取的考生 , 就是主考官的门生 , 门生们称主考官为座主或座师 , 这也是官场上的一种关系网 。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科场》有则十典文衡的记载 。
明朝宣德至正统年间 , 翰林院大学士、礼部右侍郎钱习礼10次充任乡试、会试主考官或读卷官 , 被称为极奇之盛事 。他在主考正统10年(1445)的会试中 , 慧眼识得商辂为状元 。有明一代 , “连中三元”的人 , 只有安徽贵池人黄观与浙江淳安人商辂两人 。
严格意义上来说 , 黄观与商辂虽然中过“三元” , 但并不连续 。黄观在洪武17年(1384)考中解元后 , 因父丧居里 , 洪武23年(1390)会试的会元、殿试状元 , 中间有6年间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