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高考到底有多难?明朝进士录取率约5%( 三 )


商辂在宣德10年(1435)乡试中考中解元 , 正统10年会试考中会元、殿试考中状元 , 中间有10年间隔 。“连中三元”在科举史上是非常罕见的 , 这也为钱主考官增誉不少 。
明朝高级官员中 , 梁储曾两次主考会试、两次主考顺天乡试;杨荣曾主考京畿乡试一次、9次任殿试读卷官;蹇义、王直曾10次充任读卷官;刘健曾一次主考会试、两次主考两京乡试、4次会试同考、六充廷试读卷官;李东阳曾两次主考两京乡试、两次会试同考、两次会试主考、8次充读卷官 。这些人都可称为“十典文衡” 。
明嘉靖年间 , 礼部尚书张潮(四川内江人)曾任过一次乡试和两次会试主考官 。在嘉靖23年(1544)主考会试时 , 张潮忽然生病 , 卒于奎星堂考场上 。
以上都是阁臣或辅臣任主考官 。还有一个举人出身的州府儒学教授 , 居然屡为考官 , 这在轻视乙榜举人入仕的中晚明官场上 , 不能不说是个奇迹了 。
此人名陈观 , 最高职务是从八品的荆州府教授 。《万历野获编》称他有4个奇特之处:一是举人直选府教授 , 升国子助教 , 又历外任四郡教授;二是教职任考官从来没有超过3次的 , 而陈观6次任考官;三是陈观从洪武年间中举到正统年间任考官的时间 , 长达50多年;四是陈观官职卑下 , 退居林下后 , 又特选为主司 , 且屡为主考 , 又为分考 。
陈观去世后的墓志铭 , 由朝廷首辅陈循撰写 。如此高的规格待遇 , 真是个奇人了 。
其实 , 陈观担任考官 , 一定是有过人之处的 。他有一篇文章《吴公堤记》至今广为流传 , 足见文章盛事 , 并不一定与功名相埒 。有些人官卑职低 , 埋没风尘 , 只是时运不济罢了 。
科考命题是难事 出得不好被嘲笑
这些考试的题目是什么样的呢?先说命题规则 。
明清乡试和会试一般考3场 , 每场3天 , 连续9天 , 关在狭小的号房里 , 仅能容膝 , 自带干粮 。这对考生的身体 , 也是一种考验 。
乡试初场一般考7道题 , 四书文3道 , 每道200字以上;五经文4道 , 每道300字以上 。这7篇应试八股文章被称为“七艺” , 最为关键 。
第二场试论一道 , 300字以上;试诏、诰或表一道;考判语5道题 , 即判断刑狱案件的评语 。第三场 , 试经史时务策5道 , 每道300字以上 。
清朝大致沿用明制 。乾隆帝喜欢作诗 , 在第一场加入了赋得五言八韵诗一首 , 字数八十 , 诗不重字 , 韵不重押;“七艺”分为两场 , 字数增加到700字以上 , 违者不录 。
以四书五经及史书为范围出题 , 可以出的题目很多 。所试题目 , 摘取经书中大道理、大制度 , 关系人伦治道者 , 然后出以为题 。
如明朝宣德帝出题亲试:“诸葛孔明可兴礼乐论 。”宣德5年(1430)殿试题:“用人何以得其力论 。”
崇祯7年(1634) , 崇祯帝殿试亲自出题策问:“所与共治天下者 , 士大夫也 。今士习不端 , 欲速见小 。兹欲正士习以复道 , 何术而可?……今欲灭敌恢疆 , 何策而效?……但欲恤民 , 又欲赡军 , 何道可能两济?……往古文武似不甚分 , 今奈何牢不可破?尔多士留心世务久矣 , 其逐款对答毋讳 。朕将亲览焉 。”